superpanda 作品

第29章 Saint Games收购案(四)(第2页)

 经鸿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听完了,经鸿才牵牵嘴角,问:“不是吧?你们难道不是故意这样儿的?”

 mark greenberg:“……”

 事实上,经鸿早就防着这手了。

 他看得出来,saint games 既不欢迎清辉,也不欢迎泛海。引入泛海纯粹是当初的无奈之举。

 面对恶意收购时,应对的方法一般就是那几个,比如“白衣骑士”,再比如“焦土战术”,此外还有过去几十年最常见的“毒丸计划”等等。

 saint games的做法类似于焦土计划,意思就是出售公司有价值的资产,或者破坏公司有价值的特性,或者购买垃圾资产、增加公司负债,让公司的吸引力不复存在,从而让收购者丧失兴趣,也可以叫摆烂战术。

 一般来说,可谓是两败俱伤。

 但互联网公司又有不同之处。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资产就是所谓的“流量”,因此,只要游戏公司的财报一片惨淡,营业额和净利润相比q2双双下跌,显出一副老用户已对这游戏失去兴趣,而新用户的增长又趋近饱和的样子,泛海就自然会丧失兴趣。

 saint games 本来的主意大概是:利用泛海拒绝清辉,再用“尽职调查”这个由头拖着泛海的要约,等q3的财报出来,泛海、清辉同时失去兴趣,saint games 的危机就解除了。

 可泛海拒绝一直被拖,赵汗青甚至深夜拉着行李去机场,于是,saint games只能同意泛海的尽调,接受泛海的要约,最后给出去了31%的股份。

 很明显,泛海集团拒绝承诺“不再增持”是因为也想谋求对saint games 公司的控制权,于是saint games董事会用尽办法,让泛海至少三个月内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可以等到财报出来,并寄希望于泛海看到财报以后主动放弃。

 而对于一款游戏来说,只要游戏底子依然还在,那等到危机解除之后再重新吸引玩家、推出活动,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毕竟玩家最喜欢的并非那些华丽特效,而是最核心的独特玩法,他们绝不会单单因为特效少了就放弃《远征》。

 可经鸿早就料到这手了。

 他一直让手下的人盯着《远征》的动静,甚至自己亲自注册,看了看里面的活动。

 最后不出所料,《远征》两次大撒金币,全部特效半价促销,八月九月整整61天只推出了两件东西。

 同时,报告显示,日本、英国、印度等地的营销推广全部暂停,故意让用户数的增长变得缓慢。

 也就是说,这几个月,saint games 在故意让《远征》显得像一款垃圾游戏,让saint games显得像个垃圾公司。

 经鸿又问mark greenberg:“三个月过去了,saint games是不是已经找到几家小财团,打算购回泛海手里的这31%?”

 经鸿猜测,经过三个月的时间,saint games已经在美国本土找到几家小财团了,想趁着这个财报虚弱、股价低迷、泛海集团丧失兴趣并很可能想甩脱之际,大家合力将泛海手中那31%的股份购回,这样,saint games的股东再次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重新落稳,危机解除。

 那几个小财团应该已经知晓了saint games的计划,只想从《远征》中分一杯羹、赚一点钱而已。

 如果泛海还想观望观望,先不卖掉这些股份,那就只好忍痛再次做低几个月的流水,并反映在接下来的几次财报上。

 总之,一切目的都是让泛海误以为saint games近几年来最重要的《远征》未来十分惨淡,对“控制saint games”失去兴趣,并在出现接盘者的时候,将31%股份转给对方。

 mark greenberg道:“……当然不是。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可他的笑容分明已经非常尴尬。

 经鸿又继续问:“saint games只打算让泛海当三个月的大股东,所以,你们一直在催促泛海为《远征》解决政策上的问题,为《远征》进入中国铺平道路,是不是?”

 “no!”这个时候,mark greenberg只能不断地重复:“no!”

 经鸿又说:“利用泛海击退清辉,再催促泛海帮着《远征》解决中国政策问题、拿到中国运营权限,同时做低《远征》的流水和利润。等三个月后,再用难看的q3财报让泛海以为自己看走了眼、损失了钱,对saint games失去兴趣,将saint games股份卖回给你们……正好股价还在低点,你们甚至还赚一笔。”经鸿笑笑,“打得一手好算盘。利用泛海利用得明明白白彻彻底底。”

 够贱的,经鸿想。他有点明白周昶对saint games为什么那么不客气了。

 mark greenberg依然在否认,但他的心底已经冰凉。他以为,经鸿、周昶年纪轻轻,又并不在资本主意最前沿的美国市场,然而显然,自己过于天真了。

 “走到这步我很遗憾。不过,既然你们这样对待曾经的‘白衣骑士’……”对面,经鸿坐在大班台后,一手撑着下巴,微微一笑,竟然还很好看,他说,“你这公司,我看是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