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陛下要银子吗?(第2页)
两姐妹看着江宁,脸色泛红,帮江宁洗漱穿戴完毕。
江宁简单用过餐后,便坐在屋内思索起山东的局势。
毕竟山东如今的状况,简直如同火山爆发一般。
堂堂圣人之后,孔府满门竟然投靠白莲教,这消息一旦传开,那可真是石破天惊,读书人和满朝文官怕是天都要塌了。
想到这儿,江宁不禁一阵激动。
不多时,院中雪花渐渐飘落。
看着漫天飞雪,江宁感慨,山东如今这局势,不知又要有多少百姓无辜枉死。
毕竟在古代,冬天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柴米油盐,柴之所以排在首位,就是因为柴火可是硬通货,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百姓靠卖柴火为生。
因为百姓冬天取暖只能依靠柴火,可柴火并非像后世那样能随便上山获取。
古代的山都是有主之地,百姓上山砍柴都得交钱。
想到这儿,江宁忽然想起了后世的蜂窝煤。
这东西经济实惠又耐用,造价低廉,成本极低,普通百姓大多都消费得起。
一旦把这东西搞出来,那可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江宁又想到京城之外的西山就有煤矿,朝廷一直也在开采,只是古代人对煤炭的使用量不大,而且煤炭中含有一些古人不明的物质,所以对煤炭极为抵触。
江宁取来纸笔,将烟囱、火炉的样式画了下来,又把蜂窝煤的制作方法详细写好。
原本江宁打算把这生意直接交给大明商会或者秦商商会,但仔细一想,如今这两个商会规模已经不小,要是再给予更多生意,难保日后不会对朝廷统治构成威胁。
这时,江宁忽然想起了好兄弟朱由校。
堂堂大明皇帝,整天抠抠搜搜,给自己的奖赏除了点心还是点心,江宁现在看到点心都想吐了。
不如把这生意交给宫里来做,这样既能避免同行垄断市场、抬高价格,又能给朱由校挣点银子。
随后,江宁拿着图纸,领着护卫火急火燎地赶往皇宫。
来到午门之外,递上腰牌,江宁一溜烟就来到了御书房门外。
方孝忠见状,赶忙为江宁通报。
片刻后,江宁进入大殿,却发现朱由校趴在御案上呼呼大睡,鼾声震天,方孝忠则恭敬地站在一旁。
江宁心中一阵无语,随即轻咳几声。
朱由校听到声响,揉着睡眼朦胧的双眼抬起头,看到江宁后,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江兄,你来了呀!”
江宁笑了笑,说道:“没想到陛下如今已经开始垂拱而治了。”
朱由校自然听出了江宁话中的嘲讽之意,却也不在意,随后开始诉苦道:“江兄,皇帝这差事,真不是人干的。
不是朕偷懒,实在是批阅奏章乏味至极,偶尔也就偷偷懒,绝对没有怠慢国事。”
江宁看着朱由校态度如此诚恳,决定原谅他了,随后笑着说道:“陛下肩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偶尔休息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
朱由校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安排方孝忠道:“方大伴,赶紧给江兄上茶。”江宁闻言,开口补充道:“方公公,记得上好茶。”
方孝忠一愣,随即满脸笑意地点了点头。不多时,方孝忠捧着热茶端了上来。
江宁轻抿一口,称赞道:“好茶,真香!”
朱由校说道:“江兄,平日里你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入茅房,今儿个找朕有什么事呀?”
江宁听到朱由校这话,顿时把口中的茶水都喷了出去,随后擦了擦嘴,满脸神秘兮兮地说道:“陛下,您缺银子吗?”
朱由校闻言,顿时双眼放光,说道:“江兄,朕可真是太缺银子了。
怎么着,你又有生钱的路子?”
江宁嘿嘿一笑,说道:“那可真是巧了,臣这儿刚好有个生财之道,还能利国利民,一旦做成,必将造福百姓,流芳千古。”
朱由校顿时来了兴致,赶忙走过来说道:“江兄,你快给朕说道说道。”
随后,江宁从怀中拿出图纸。
朱由校看了半天,开口说道:“江兄,这看着怎么像是个生火的工具?
还有你说的这蜂窝煤是个什么东西?
煤炭朕倒是知道的。”
随后,江宁耐心地解释了一遍。
朱由校听完后,脸色一黑,说道:“江兄,你看看朕像不像个傻子?”
江宁满脸疑惑,说道:“陛下天纵奇才,怎么会是傻子呢?”
朱由校没好气道:“江兄,煤炭这玩意儿,发现都多少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大量开采使用,是因为这玩意儿有毒。
你要是拿这玩意儿去忽悠老百姓,别说收钱了,就是白给百姓都不要。
真要把这事干了,还不得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
江宁闻言,顿时笑了,随后说道:“陛下,煤炭有毒这事臣是知道的。
之所以会发生百姓中毒事件,是因为通风透气工作没做好,所以臣才专门设计了这个火炉。
如此一来,只要做好通风透气工作,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百姓中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