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猪飞 作品

第137章 继续收购地皮

 第137章 继续收购地皮

 这个春节除了不允许过节,而且各大公司也不放假,成为历史最严厉的一年。

 为什么说是‘历史最严厉的一年’,因为不提倡过春节,是1912年《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最先开始的。

 如今南鲸政府已经名义上统一全国,自然再次旧事重提,而且更加的严格执行。

 其实,就是一种政z的体现!

 《东方日报》接到通知,只允许报道政府执法的新闻、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有‘结论’,就是不做裁判,好与坏让读者自己的评判。

 也不是说《东方日报》从来没有自己的‘评判’,只不过是在敏感的政治上,一向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这个‘度’如何把握,不需要陈光良亲自抓,毕竟只要不是一贯的‘反南鲸政府’,偶尔有点突出的言论,那都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陈光良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其它问题不大!

 刺头还是让《申报》去当,至于《新闻报》则是偏南鲸政府的。

 春节过后,陈光良来到四明银行。

 在虞洽卿的介绍下,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衡甫,接见了陈光良。

 虞洽卿只是四明银行的董事、协理,但一开始是四明银行的创始人。

 在1910年,沪市爆发举世震惊的橡皮风潮(些在上海的外国人就设计了一个橡皮股票骗局),四明在风潮中也险些颠覆。时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宁波人孙衡甫乘机盘进该行,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双方一见面,自然就大打‘同乡牌’,大家都是宁波人,总归有份情面在。

 孙衡甫期间说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宁波又出了个了不起的商人。”

 如果仅是地产商,还配不上这种称赞,但如今陈光良可是报业大亨了,关键还年轻。

 陈光良趁机说道:“虞前辈、孙前辈,都是我们宁波人的榜样,正是有你们这样的前辈,我们这些后辈才有明灯。”

 不打同乡牌,那就是浪费。

 他们宁波同乡中,还有个最大的人物,那就是如今华夏最有权势的人。

 孙衡甫接着说道:“好啦,那我们也多讲那些。听洽卿讲,你想向四明银行借贷一笔款项?”

 陈光良点点头,随后说道:“我想向四明银行借贷20万大洋,用于发展地产,主要是用于收购愚园路上的地皮,以及自建一批洋房。抵押物中,是打算以威海路和霞飞路的价值30万大洋地皮道契,作为抵押。”

 随着幸福家园的成功,以及他旗下的地皮升值一倍左右,他将霞飞路的20亩地、威海路的10亩地,全部进行解押。

 相当于,他虽然还借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20万大洋、金城银行10万大洋,但抵押物却变成‘三个地产项目’的后续收益、愚园路63亩地的道契。

 他现在的贷款一点不夸张,很多地产商采取‘连环质押’的方式,不知道将资金翻了多少倍。

 而且,如果不是陈光良决定稍微提前一点发展‘分期分层地产’,他也不会考虑继续贷款20万大洋。

 毕竟,既然都决定干一票打的,他自然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润。

 孙衡甫开口说道:“以你长江地产的信誉,只要你那批道契真值30万大洋,我就给你贷款20万大洋。毕竟你开发地产,不花自己的钱都开发成功了,现在你有地皮、又有资金入场,稳定肯定不大。”

 也是这两年,各大银行的存款增多,他们对于放贷也比较宽松。

 当然,客户信誉好依旧是最重要的。

 陈光良说道:“那肯定是差不多三十万大洋。对了,这利息如何算?”

 三十万大洋有水份可能,所以他话不说太满。

 至于利息,他自然渴望低息。

 孙衡甫思考一番说道:“你借几年?”

 “两年”

 两年已经是很宽了,他一年后都可能还得起。

 “那就12厘的利息,是低息贷款了,怎么样?”

 “好”这样的利息,也就是华资银行那么高。

 像沙逊、哈同洋行当年的利息,都只要8厘,甚至是6.5厘。不过他们是像外资银行借贷的,加上他们自身的信誉非常好,所以会有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