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猪飞 作品

第401章 第一波地产红利即将来临(第2页)

 那么,她也是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财富呢? 

 陈光良很公正的说道:“50、50。这个生意只是一个小项目,以后你和我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资产,所以无需担心我会亏待你们三房。” 

 “是情人!但是不能少我们的!” 

 奥黛丽赫本此时很在意,目前陈光良在欧洲的应酬,她都会出席在身边,例如最近的晚宴,她便是以情人身份出席,这在欧洲贵族圈很正常。 

 “嗯” 

 赚那么多钱,当然不要集中在一房手中,而是要分散一点更好。 

 这几年,欧洲有不少资产可以投资,陈光良都会给一部分奥黛丽赫本这一房。 

 深夜。 

 年轻的奥黛丽赫本,给陈光良一种非常新鲜的感觉,在她的身上,也能享受着骑洋马的快乐。 

 而奥黛丽赫本也享受着真正男人的冲击,她此时只想说yesyesyes ! 

 香港,花园道平安银行大厦。 

 办公室里,平安银行的几个核心高层,包括叶熙明、张树年、夏高翔等人,正在和陈光良沟通。 

 叶熙明汇报道:“从今年(1953)6月至今年(1954)4月底,东南亚的资金一直是大量的流入香港。保守估计,在5亿港币左右。而这些资金的流向,一部分朝着工业上投资,一部分开始朝着地产上投资及股票” 

 陈光良点点头,他说道:“东南洋那边在备战(灭红阵营),局势不稳,故资金大量朝香港流入。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也就是工业、地产、证券等” 

 张树年作为平安投资的负责人,此时也说道:“今年前四个月,地产和证券确实有明显的涨幅,按照在趋势下去,今年全年都会大涨。被炒得最厉害的,是那些地皮,涨幅非常的大。” 

 这里面有陈光良的原因,因为他吸纳了很多优质的市中心的优质地盘,所以市中心的地盘就少。 

 供应量不足,价格自然大涨,这一世香港的地价更高。 

 地价高,是供需关系,及资金流入的关系、市场回暖的关系。 

 不过香港此时的住宅单元,依旧卖不出什么价格,大概也就是2~3万一个千尺的住宅单元。 

 很简单,市场购买力只有如此。 

 另外一方面,‘分期分层’的模式,最近在香港流行起来,毕竟一些没有资金实力的置业公司,优先考虑这种模式。 

 陈光良接着说道:“存款方面,我们要大力吸纳,不要担心支付的利息贷款方面,我们依旧主要针对工业,对航运也可以介入另外根据我的判断,地产会旺盛好几年的时间,且港府有意改善香港住宅的条件,怕是要允许住宅朝着高层发展,包括工业大厦也是一样,预计也就是最近一年的时间,届时香港必将迎来一波地产辉煌。所以,银行的存款,是很重要的。” 

 他给大家制定大方针,大家按照这个大方针去制定策略,这就是平安银行的发展。 

 “好的” 

 很快,大家心中有数起来,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 

 目前平安银行的存款在32亿,但陈光良及相关企业的存款已经保持着12亿不到的水平,外部的存款达到2亿。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前世同一时期,东亚银行才12亿,这一世更是没有才八千万左右) 

 平安银行对外贷款高达16亿左右,其中对环球集团、长江实业集团的贷款,是比较巨大的,约4000多万。 

 这天,陈光良和严宽等人来到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公众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地盘。 

 这个地盘12万多平方尺,前世被霍英栋建造了100幢五层唐楼,但这一世,却落在长江实业集团的手里。 

 很简单,这块地盘的主人是嘉道理家族,嘉道理放出消息后,作为熟人的陈光良能第一时间买下来,而霍英东又不可能认识嘉道理。 

 价格也是非常的便宜,算下来才350万港币,核算到30元每平方尺不到的样子。 

 当然话又说来,假设建造100幢五层唐楼,也就是500层(一层就600~800平方尺),按照平均售价2万来计算,也就1000万。 

 地皮成本350万,再加上建筑费、税费等,这里面的利润也是有限。 

 严宽在一旁说道:“这幅地皮,我们目前并没有进行规划,主要是考虑到港府什么时候开始放宽住宅高档的问题!” 

 作为陈光良身边的核心高层,他明白港府必然放宽住宅的高度限制(目前是不能超过五层,超过则需要向港督和立法局申请,难度非常的高)。 

 所以,长江地产实际上自1950年后,就算购入地盘,也不会斥资去重建,都是当成储备地皮。 

 陈光良说道:“你的想法是对的,最近这个徙置大廈的落成,便是港府有意改善住宅环境的前兆。我推测,明年也该出台新的建筑条例了。这幅地皮,届时建上六幢住宅大厦,住宅单元可达1500个左右。这个才叫做赚大钱!” 

 他对这一时期的地产开发,热情并不高,主要是一个单元也就2~4万港币,能赚几个钱。所以旗下的地盘,基本都不会重建。 

 但是,长江地产又不能错过这一波地产高潮,所以去年底购入的四方街这幅12万多平方尺的地皮,正好开发一个大项目。 

 期间若是购入到新地盘,也可以适当的多开发几个,但不会太热衷。 

 严宽等人眼前一亮,随即他更是说道:“那可真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本来只能建500层,结果可以多两倍的住宅。只是有个问题,如果一层有很多住宅单元,户主多了起来屋契怎样分?另外还涉及到电梯保养费、公用电灯费、看更费、倒垃圾费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费用怎样摊分?” 

 大厦不同于那些旧式楼,一幢大厦建筑面积很大,每层又有好几个单元,大厦里头还可能有酒楼、写字楼、店铺、停车场、工厂,还有外墙、电梯 

 当年在沪市,陈光良并没有提出公摊,如今就没有办法了,毕竟作为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一定是要走在前面的。 

 “公共契约。大家每个人都负责若干管理费,将来这间楼倒塌时,每一个单元折回若干地皮,折成多份,可以按买楼时的价钱多少来摊分,地下铺位贵一些,占比例大些,但管理费也要支出多一些。买家一买楼,就得签署这个公共契约,承担共同的责任和费用。” 

 严宽等人不由得佩服起来,老板早已经想好了。 

 “好啦,大家心中有数即可。长江地产目前还是要按兵不动!” 

 “好的” 

 长江地产目前的资产,堪称庞大。不仅是香港庞大的资产,还有新加坡和日本庞大的商业地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