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向地心出发!
从骷髅岛外缘的深海沟壑一路向下,杰顿庞大的暗金色身躯划破亘古的黑暗,其重量搅动的洋流在身后形成无声的漩涡。
海水的压力不断攀升,温度则持续跌落至冰点以下。
但这对于已完全适应宇宙极端环境的杰顿而言,不过是踏入了一扇无人能开启的后门。
他的感官锁定的,不再仅仅是某个固定坐标,而是地球内部深处那更为宏大,能量更是富裕的地心世界
人类的核爆盛宴只是开胃点心,这深藏于地心的辐射能与粒子流,才是他完成最终进化的正餐。
根据哥布纽提供的地球模型,结合杰顿自身对地质扰动的微观感知,引导着他穿透厚重的地壳与地幔边界。
斯非亚因子在他的路径周围本能地扩张,如同高效的探针,在冰冷的深海玄武岩和更深处黏稠的超基性岩中,建立起临时性的生物能量网络。
这些网络并非为了开凿物理通道,而是如同根系般汲取着稀薄散逸的地热和微弱的地磁场信息流,优化着下潜的路径。
如果拿斯非亚因子当钻地机,那还不如杰顿自已往下挖洞呢。
……
随着不断深入,当外部水压达到足以将钢铁压扁、海水因高压高热而进入超临界状态时,人类认知中的“深海”极限已过。
但对杰顿来说,这仅仅是门槛。
他终于触及到了地球真正的外衣——地幔的岩石圈层。
这里的环境超出了所有地表生物的生存极限。
最显著的,就是温度梯度剧变:
从海沟底部的接近0°C,骤然攀升至数百,甚至上千摄氏度。
岩石不再是冰冷坚硬的固体,而是处在塑性的、缓慢流动的状态。
不仅成分剧变,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构成了主体。
随着深度增加,晶体结构在压力下发生相变,海床上橄榄石转为尖晶石结构,再转至钙钛矿和方铁矿等高压矿物相。
在数百万大气压的锻造下,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呈现出诡异的超离子态——离子的运动速度堪比液体,却仍被困在晶格的框架内,形成粘稠如高温沥青般的固体塑性流。
杰顿的体感如同在缓慢凝固的玻璃海中潜泳,每一个动作都需克服一定的粘滞阻力。
甲壳外层在超高压力下发出细微但持续的“嘎吱”声,那是分子结构在应力下重新排列适应。
甲壳内部的超强生物纤维承担起了主要的抗压重任。
而在杰顿视野里,这片区域更是抽象至极。
他头部那枚黄色的核心晶体如同功率全开的雷达
能量感应器。“看到”的不再是光,而是能量的“颜色”和“流向”。
而最为广阔的视野中,可以理解为充斥着“五彩斑斓的红”。
当然不是甲方的五彩斑斓的黑啦,而是一种超出人类视觉极限的光芒。
那是灼热的岩石本身散发着强烈的长波红外辐射。
炽热的红外辐射如同白昼般醒目;那奔涌的热能流,如同一道道粗壮的、翻滚的熔岩河在他“视域”中清晰可见。
更深处传来的信息则更为关键——巨大的热能对流循环形成“热柱”向上涌动,而冷却、稠密物质则下沉构成“板块墓地”。
但在杰顿的感知中,最重要的信号源并非仅在海床上复杂的环境。
终于出现了!
杰顿的感官里,终于出现了一片极其“不合群”的区域。
拿一个规模宏大、能量反应独特的区域——如同一个巨大的能量漩涡,它的引力信号异常微弱,其边界在自已脑海对于海床整体的扫描模型中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