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第2页)

 大宋的军队,存在冗兵问题。 

 这是从开国时,大宋采取强干弱枝策略造成的。 

 全国的主力集合到帝都,一旦地方造反,又不断招抚造反的士兵送到禁军,导致禁军人多,战斗力下降。 

 这些是明眼人知道的。 

 在宋徽宗时,这些问题没解决,因为没有足够的外力。 

 赵桓穿越前,靠着金人南下的外力,把很多冗兵的水分挤出去。因为金人来了,很多禁军直接就逃了。 

 第一次东京守卫战发生后,消耗了许多兵马,所以赵桓穿越后,虽然面临孱弱的禁军,至少没有那样多的冗兵。 

 后续有许多禁军逃回来,都在选拔精锐,以及安置士兵。 

 如今,虽然各地还有冗兵的问题,却不像之前那样复杂。 

 种师道眼神深邃睿智,缓缓道:“臣始终认为,开国之初定下强干弱枝的策略,在当时适合。到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赵桓眼前一亮,说道:“朕,洗耳恭听。” 

 种师道说道:“开国初期,将士经历了五代纷乱的局面。” 

 “当时的武人掌握了一切,成了流水的官员铁打的士兵。太祖建立大宋,必须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把地方军队集中在京都。” 

 “同时,也不得不削弱武人,改掉五代时传承下来的毛病。” 

 “这是五代混乱百年的积弊,不改变,就会有武将造反。因为见识过造反的兵,会知道怎么造反。” 

 “一代代下来,早就不是昔日的情况。” 

 “偏偏在武人不断被压制的前提下,朝廷的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导致军队弱化,对外作战不利,对内作战也失败,没有充沛的武德。” 

 “仰赖陛下天纵奇才,雄才大略,才能力挽狂澜。尤其是陛下重用武人,才有现在的大好局面。” 

 种师道说道:“臣认为应该改变强干弱枝的策略,变成强干强枝的策略。” 

 赵桓问道:“具体怎么改?” 

 种师道回答道:“臣建议,在全国境内划分几个重要区域,安排精锐镇守,确保地方的安稳,改变时不时就有贼匪造反,而地方无法围剿的局面。” 

 赵桓笑道:“恐怕文官听到消息,会全力反对。” 

 种师道回答道:“要改革军制,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第一,地方的驻军武将不允许干涉政务,这是本朝一直贯彻的。” 

 “第二,地方军队士兵的兵饷也是朝廷供应,不是地方支持,也不是武将自募。” 

 “第三,武将要定期调整轮换,简而言之要有升迁的空间。” 

 “比如地方驻军的武将,该致仕就致仕,该入朝在枢密院任职,就入朝为官,从枢密副使到枢密使。” 

 “既确保地方的武将不会专权独大,又让他们有升迁的机会。” 

 种师道做了大概的阐述,说道:“这是臣在枢密院时,想到的许多情况。臣斗胆妄言,请陛下明鉴。” 

 赵桓心中快速的思索起来。 

 这是军制改革。 

 如今他夺回燕云十六州,威望无双,的确能推动军队改革。按照现阶段的军制,迟早会开倒车出现问题,得改变大宋军队的根本制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