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知秋醉海棠 作品
第354章 煤油
从正月十六后的三天,街上粮铺子开业时间开始不固定了,粮食的价格开始每天上涨。粮食越抢越涨,越涨越抢,有的粮食铺子还关门歇业了。市政府发告示说让市民不要担心,市内并不缺粮,让市民不要抢购。但收效不大,该去抢购的还是天天去排队买粮。其实三天还不见得大家都得买粮,多半是恐慌性购买。 幸福百货倒是没有歇业,碧云轩和其他店里的伙计都去帮手了,零售主要是卖盐,白糖、红糖的销量在后几天降下来了。主要是普通市民手里的钱有限,糖可以不吃,盐不行。其实幸福百货的盐卖得比别家的粗盐贵,因为它只卖精盐,一斤比别家粗盐贵三分钱。而且都是一斤一袋的,不需要现称。
明慧带着崔新玉还是到幸福百货去巡视了一下。幸亏幸福百货的地址离得很近,穿小胡同可以直接走过去。就在第二天幸福百货就贴出了告示,零买的顾客,一次买盐不能超过两斤,白糖、红糖不超过五斤。主要是明慧不想看到有人当二道贩子,搅乱秩序。至于价格调整,明慧暂时没有调整盐的价格,红糖、白糖的价格倒是上调了一角钱。过了两天,周围的铺子的盐价一天一个价,盐价超过了幸福百货。他们的盐还是粗盐,这就造成了幸福百货的抢购。
幸福百货的盐的存货并不太多,卖到第二天就已经需要从碧云轩的库房用小三轮车往这边调货了。盐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挣钱,由于后世的通货膨胀,盐的零售价格基本上稳定在一元左右,而且这东西的价格多一半都是开采、运输、包装、人工的费用。作为物价稳定的象征长年不涨价。同时也意味着利润空间不大,即使是批发差价也不大。所以明慧的采购成本并不低。而民国的盐的价格只有两角六分钱每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