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洞天 作品

第243章 江湾诡雷(第2页)

 古之月站在高处,远远地观察着东岸的动静。

 当他看到三十多个鬼子开始渡江,

 竹筏密密麻麻地铺满整个江面时,

 心中暗叫不好。

 他当机立断,高声喊道:

 “发信号,炸东岸芦苇!”

 话音未落,一颗绿色的信号弹如同流星一般腾空而起,

 划破了清晨的薄雾。

 紧接着,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

 郑三炮迅速拉动了导火索,

 十二处早已埋设好的诡雷同时被引爆。

 刹那间,火光冲天,

 映红了整个晨雾,

 东岸的芦苇丛瞬间变成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

 鬼子们的惨叫声和弹药箱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

 仿佛是一锅煮沸的滚水,

 在江面上回荡。

 古之月看着眼前的景象,

 心中既兴奋又紧张,

 他知道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弟兄们,上!

 给齐副师长报仇!”

 赵大虎的东北话带着一丝哭腔,

 他怒目圆睁,

 满脸悲愤地大喊一声,

 然后猛地跳出战壕,

 如同一头猛虎下山一般,

 直冲向最近的鬼子。

 只见他手起刀落,

 缅刀在空中划出一道寒光,

 瞬间将鬼子的步枪砍成两段。

 紧接着,刀刃顺势而下,

 如同闪电一般划过鬼子的肚腹,

 鲜血四溅。

 赵二虎紧跟其后,

 刺刀捅进鬼子后腰,

 东北话骂道:

 "狗日的,追了老子三天四夜!"

 孙二狗端着捷克式轻机枪,

 站在芦苇丛中,

 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

 对着不远处的敌人咆哮着。

 他嘴里喊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

 那声音在芦苇荡里回荡,

 与弹壳跳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仿佛是一首充满愤怒和杀意的交响曲:

 “鳖孙们,尝尝老子的见面礼!”

 与此同时,徐天亮正迅速地更换着弹匣,

 他的动作熟练而果断。

 突然,他听到孙二狗用金陵话笑骂道:

 “徐天亮你个龟儿子,

 留几颗子弹给老子!”

 徐天亮嘴角微微上扬,

 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他知道孙二狗这是在调侃他,

 但他并没有回应,

 而是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动作。

 古之月紧握着勃朗宁手枪,

 如同一头敏捷的猎豹,

 迅速地冲向敌人。

 就在他接近一个鬼子时,

 他突然发现那个鬼子正举着一把军刀,

 气势汹汹地朝他扑来。

 那军刀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上面还刻着“武运长久”四个小字。

 古之月的脑海中瞬间闪过齐副师长临终前对他说的话:

 “小古,带弟兄们回家……”

 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不能让齐副师长失望,

 更不能让自己的弟兄们白白牺牲。

 就在鬼子的军刀即将劈中他的一刹那,

 古之月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

 子弹如闪电般射出,

 准确无误地击中了鬼子的眉心。

 鬼子的身体猛地一颤,

 手中的军刀“当啷”一声掉落在地,

 而他的眉心则迅速涌出一股鲜血。

 战斗在晨雾中激烈地进行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二十分钟后,当最后一个鬼子也倒进江里时,

 江面已经被尸体填满,

 江水被染成了暗红色。

 徐天亮坐在滩涂上,

 他的身体因为疲惫而微微颤抖着。

 他用金陵话有气无力地对古之月说:

 “连长,咱这回算给齐副师长报了半仇。”

 说罢,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包鬼子的香烟,

 点燃后递给古之月,

 “剩下的半仇,等咱过了江再算。”

 古之月站在西岸,

 遥望着东岸那渐渐熄灭的火光,

 心中感慨万千。

 那熊熊燃烧的火焰,

 仿佛是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一场激烈战斗的象征,

 而现在,火焰渐渐熄灭,

 就如同战斗的喧嚣渐渐平息。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场景,

 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弟兄们。

 苏北话从他口中飘出,

 轻得如同一片落在江面上的竹叶:

 “弟兄们,收拾战利品,准备渡江。”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

 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孙二狗听到命令后,

 立刻停下手中清点缴获弹药的动作,

 开始整理起来。

 郑三炮则专注地为赵大虎包扎手臂上的伤口,

 他的动作熟练而轻柔,

 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

 赵二虎蹲在江边,

 用江水仔细地清洗着缅刀上的血迹,

 那把锋利的缅刀在晨光中闪烁着寒光。

 伊洛瓦底江的水依旧在流淌,

 它奔腾不息,带着硝烟味和血腥味,

 向着远方奔去。

 古之月凝视着江水,

 心中明白,

 这场回马枪式的伏击,

 虽然暂时击退了追兵,

 但前方等待他们的,

 将会是更为残酷的战斗。

 然而,当他看到弟兄们疲惫却坚定的脸庞时,

 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一些。

 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虽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

 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无法撼动的决心和信念。

 “集合!”

 古之月的声音在江湾中响起,

 这一次,他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样轻柔,

 而是带着一种果断和威严。

 弟兄们迅速响应,

 三十四个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格外挺拔,

 他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等待着古之月的下一步指示。

 当他们踏上渡江的竹筏时,

 古之月不禁回头望了一眼东岸的芦苇丛。

 那里的火光已经熄灭,

 只剩下淡淡的青烟,

 仿佛在为那些牺牲的弟兄们默默送行。

 古之月心中一阵酸楚,

 这些勇敢的战士们,

 为了国家和人民,

 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竹筏在江水中缓缓前行,

 江水轻轻拍打着竹筏,

 发出清脆的声响。

 徐天亮突然指着前方,

 兴奋地喊道:

 “连长,你看!

 江对岸有炊烟,

 说不定能找着老乡讨口热饭吃呢!”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毕竟经过一夜的激战和长途跋涉,

 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了。

 古之月顺着徐天亮手指的方向望去,

 果然看到远处的青山脚下有几缕袅袅的炊烟。

 他点点头,嘴角微微上扬,

 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

 却始终惦记着那位齐副师长。

 他暗暗发誓,

 一定要带领弟兄们活着回家,

 绝不能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

 当竹筏终于靠岸时,

 太阳已经升起,

 金色的阳光洒在伊洛瓦底江上,

 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侦察连的弟兄们纷纷跳下竹筏,

 踩在湿滑的滩涂上,

 继续踏上征程。

 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

 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在他们身后,是渐渐平静的江面,

 江水依旧缓缓流淌,

 似乎已经忘记了昨晚的那场激战。

 而那些永远留在江湾里的鬼子尸体,

 则成为了他们胜利的见证。

 就在这时,

 刚刚赶到江边的大队鬼子气急败坏地对着伊洛瓦底江,

 隔江大骂起来。

 然而,他们的叫骂声在宽阔的江面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根本无法改变侦察连已经成功渡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