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天地一条鱼 作品

第149章 农会的浩劫(第2页)

 曾国藩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依次扫过众人:“诸位,池州之事,关乎剿匪大局,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此本督就禀明朝廷,就请增王负责弹压,少荃负责安抚返乡地主,我来协调各方。大家各司其职,务必尽快平息此事。” 他的话语如同定海神针,为这场混乱的商议定下了基调,众人纷纷点头,各自领命,准备为解决池州的棘手难题而行动起来 。

 一时间,在清廷的强力干预下,池州天地变色,新生的农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一些农会骨干被增格林沁的骑兵抓住,凌迟处死,人头悬于池州城门。

 轰轰烈烈的农会运动在血腥镇压下,陷入了死寂。

 农会骨干大牛,这个在池州积极参加萧有和创建的讲习所学习,接受了一些太平天国基本的基督教人人平等思想,又听过萧有和"将基督教平等观念与传统均田思想嫁接“的新思想,知道了农民的贫穷是源于地主无休止的盘剥,他毅然决定加入农会,从此一心为农民谋权益。

 然而他的行为必然会被视为离经叛道,大逆不道。

 就这样,在还乡地主的指认下,大牛首当其冲被增格林沁的骑兵盯上。

 大牛一家原本日子虽清苦,但在农会组织下,靠着分到的土地,也有了对未来的盼头。

 可这一切,随着清军的镇压灰飞烟灭。

 那是个阴霾密布的清晨,马蹄声如雷,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增格林沁的骑兵如饿狼般冲进村子,在返乡地主王半乡的带领下直扑大牛家。

 这个王半乡是池州乡里的大地主,他家的土地很多,多到王半乡自己宣称日出走到日落也看不完,故而得了“王半乡”的雅号。

 萧有和的太平军进了池州,这老小子逃得快保住了性命。

 既然回来自然是要秋后算账的,而这乡里的农会骨干大牛就成了他的目标。

 大牛听到动静,心知不妙,匆忙让自己年纪不大的儿子小牛藏进柴房,低声叮嘱:“无论发生什么,千万别出声。” 随后,他抄起用来锄地的锄头,准备与敌人一搏。骑兵们骑着高头大马,轻松地撞开了大牛家简陋的柴门,门外的清兵一拥而上,大牛虽奋力反抗,但寡不敌众,很快被制伏。

 大牛的妻子哭着扑向丈夫,却被骑兵狠狠地推倒在地,碗口大的马蹄踩在她的身上,一口血就喷了出来。

 王半乡对为首的蒙古军官谄媚地说:“就是他。他就是闹事的头,他还是农会的头头!”

 那个蒙古军官冷笑一声:“哼,这就是带头闹事的农会骨干,带走!”

 大牛被拖出家门时,回头望向柴房的方向,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

 王半乡阴险地朝大牛笑道:“我知道你还有个小崽子,我会抓住他,让他来做工抵债!”

 大牛被带到池州城,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他被凌迟处死的那天,村民们分明看到了他不停的在念叨什么”骨气“,脸上还带的笑。

 只有大牛知道,那是他想起自己带着村民,打开王半乡家的谷仓粮食,村民们欢喜得像过年的场景。

 他还想起“萧军师说过,人总会死的,死得要有骨气!“

 他想过自己会怎么死,也想过死前说些什么,但还是算了,

 “就留下我的微笑吧。”

 大牛死了,他是微笑着死的,他的鲜血染红了刑场,他的人头被高悬在池州城门上。

 实际上,在城门口悬挂的,不止是大牛的人头,还有其他农会骨干成员的。

 清军想用这些人头,来警示着其他试图反抗的人。

 而大牛的妻子,在得知丈夫的惨死后,精神崩溃,整日以泪洗面。

 不久后,也在贫病交加中含恨离世。

 乡亲们帮着小牛处理了大人的后事,又帮着小牛藏起来。

 但是,大牛的孩子还是没能躲过一劫,没有多久,他还是被王半乡的团丁找到了。

 王半乡哄骗这孩子,“你父亲带人抢了我家的粮食,分了我家的地,你娘治病欠下的银子需要你还。”

 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能知道些什么,朴素的心里只是记住了爹说过的话,“咱穷人要有骨气!“

 他轻声地默念着“骨气“,父亲死时的形象让这个词变得具象。

 王半乡看着孩子耿直地样子,

 心中想着这些穷人就该好好地为自己干活,“老子干完了,儿子接着给我干,一辈一辈地不能停。“

 王半乡继续诱骗,“我知道你有骨气,你父亲的事我就不跟你计较了,但你娘欠下的债你必须还!”

 “欠债还钱“这是中国人千古以来的道理,小牛觉得自己不能欠地主家的债,虽然这个年轻人直觉感到哪里有不对,

 但孩子骨子里的傲气又不允许他被人看成是赖皮之人,“爹说‘骨气’是穷人的脊梁,总有一天,这脊梁要撑起天。”,于是懵懂的小牛跟着王半乡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