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几个武将勋贵而已,怎么比得上十万军士的性命!
“此话何意?”太渊询问道,“贫道观如今朝廷,不还是武将受文官节制么?而且朝廷勋贵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平之若投身其中,未必能像在江湖中那般如鱼得水吧?”
商不器并没有反驳太渊关于文武关系的观点,毕竟这确实是当下朝廷的现状。
他略作思索,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话题。
“不器明白,道长是担心林兄在朝堂争斗中受到掣肘。但是当今陛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选贤举能、政治清明……”
商不器对几人说起现在朝廷的局面。
对于这方面,太渊师徒几人了解得并不多,此刻都专注地听着。
“而且把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罢免了之后,朝堂上的党争几乎销声匿迹。诸位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也都换上了能臣、干臣,道长无需过多担忧。”
商不器神色认真,向众人描绘了一幅朝堂蓝图。
顿了顿,商不器接着说道。
“而对于武将,当今陛下是十分爱护的。”
“比如之前有件事,我那位世伯,马文升马尚书在兵部任职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
嚯~
这手段,雷厉风行啊!
就算林平之没有在朝廷中任职的经历,也深知一次性摘掉这么多人的乌纱帽,得给自己招来多大的仇恨。
不由得,林平之对这位还没见过面的马文升尚书,心底升起一丝敬佩。
“那后来呢??”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商不器冷然一笑:“那些人不过跳梁小丑而已。”
“当今陛下坚定地支持马尚书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还有锦衣卫的好手贴身保护他,更是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
太渊了然地点点头,他知道现在的皇帝是朱佑樘。
这位弘治皇帝承接了父辈的余荫,自身能力也不算差,因此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了“弘治中兴”的美名。
只是,对于朱佑樘具体的施政举措,太渊并不十分清楚。
但在他看来,了解一个人,不必听其言,也不必亲身与之相交,只需看其行事便可。
如今一听朱佑樘的作为,太渊心道:“有机会的话,倒想见见这位天子。”
“而且前年,朝廷还颁布了《佥民壮法》,用来征发民壮。”商不器又说出一个消息。
“征兵?不是一直在做的吗?”林平之问道。
“的确,在正统、景泰年间,就曾召募丁壮训练,以备战事,但那时未定佥法。”
商不器强调说,然后给几人具体介绍了下内容。
“前年,应礼科给事中孙鼐之奏,才定下《佥民壮法》:今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二人,五百里以上里三人,三百里以上里四人,百里以下里五人,俱于丁众粮多之家选年力强者,加以训练,遇有调拨给粮以行。富民不愿者,纳银于官,官府如募。”
“此法规定,各州县要征发民兵,这些民兵平时由官府进行训练,战时则补充到军队之中。”
“所以,有了足够的民壮来源,就需要足够多的武将统帅。”林平之眼睛一亮,瞬间明白商不器要表达的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又想到北方的蒙古诸部、西北的吐鲁番、南方贵州的土司等各方势力对朝廷构成的威胁,心中对朝廷的征兵举措有了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