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窍八方 作品

第256章 太渊念起,平之总兵

太渊将自己所知晓的关于甘薯的详细情况,全部告知朱佑樘后,便告辞离去,转身前往文渊阁。对于农桑之事,他心中有数。

朝廷户部自有精通此道的专门人才,后续培育、种植以及试点等诸多事宜,他们自会妥善安排,无需自己过多参与。

相较之下,文渊阁中那浩如烟海的前人经典,对太渊而言,有着更为巨大的吸引力,更值得他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探索。

见到是太渊道长,守门的人连阻拦都没一下,反而一脸恭敬中给太渊提供各种服务。

没办法,谁让皇帝陛下下了令,太渊道长进文渊阁无需任何通报。

太渊第一次进文渊阁的时候,被浩如烟海的藏书量给震了三震。

在一位内侍的引领与介绍下,太渊了解到文渊阁内藏书极为丰富,经史子集、百家直言应有尽有。

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乃至僧道技艺等方面的各类书籍,也都精心备辑成卷,丝毫不嫌繁杂。

据介绍,这里藏书近三百余种,册数已达四万三千两百余册,总量估计在十万卷以上。

太渊感慨:“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介绍过程中,那位老内侍对《永乐大典》尤为推崇,讲解得最为详细,言语间满是自豪。

“这可是永乐皇帝时期编纂的书册,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字数高达三亿七千万!”老内侍说道。

“保存了大明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资料,堪称无所不包。”

不仅如此,太渊还发现,这里竟藏有各种武林门派的武艺秘籍。

甚至,他还瞧见了《乾坤大挪移》的残篇。

只是,以太渊如今的修行境界,那些单纯依靠动作技艺展现精妙的武学,对他而言已难以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反倒是一些宛如异想天开般的武学推测,或者独特的创功理念,有可能为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与启发。

“哒,哒……”

太渊走到自己的老位置,此时他手中已经有一本读物。

“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

太渊轻轻的诵经声在空旷的文渊阁响起。

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卷《三皇经》,此乃《正统道藏》三洞部中的一卷真经。

自太渊踏入文渊阁以来,他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能够自由地阅读《正统道藏》。

尽管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对于他现今高深的道行而言,并无直接的提升帮助,但作为知识底蕴的积累,却是再好不过。

《正统道藏》内容博大精深,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洋洋洒洒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照《千字文》的顺序依次编号。

《正统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所谓的【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

而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则是【四辅】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

每一部都蕴含着独特的教义。

太渊花了五年功夫,也只才看了一部分。

因为他可不是粗粗看过就好了,既要思索批注,还要和自己所学对比,因为里面涉及到许多各家各派的术语,还得细分。

太渊希望能把这些云里雾里的术语密语都给通俗化、标准化,如此才方便普通人学习。

没错,在日复一日的研读与思索中,太渊已然萌生了传道的想法。

开启民智,集合众生智慧。

但此事不易,光靠他一人难以实现,需得好好规划。

………

宣府镇,是大明设立的九边重镇之一。

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也有当地人直接称之为“宣镇”。

所辖边墙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绵延一千零二十三里,默默守护着大明的边疆。

林平之一身戎装,漫步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