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人物传记

 张明正想着随便应和几句敷衍过去。搜索:找小说网  本文免费阅读 

 比如什么“未平胡乱,何以立家”之类的。 

 这时,士武前来,“公子……噢,二将军也在啊。” 

 关云听出士武有事情要向张明汇报,于是假装不相干地背着手转身。 

 “有什么事?” 张明连忙问道。 

 士武道:“按照李公子的吩咐,己经派人分别去了鹿门山和水镜庄,只是没找到庞德公和水镜先生。” 

 闻言,张明不禁皱起眉头,感到非常棘手。原本希望借这水淹七军一役能得到司马徽、庞德公帮忙。而现在看来全村的希望只能靠黄月英一个人了。 

 关羽觉得很好奇:『这李公子为什么要找司马徽、庞德公呢?』他并不知道张明其实在筹备水利与天文项目,意图用洪水淹没樊城。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关羽打算开口问一问张明。但话到嘴边又咽回了肚子。 

 他想明白了,在这里做好副职就好,不要操过多的心! 

 令人惊奇的是,之前一首以为荆州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现在大家似乎都认定张明才是希望,是定鼎中原的关键人物。 

 关羽选择了不再言语,依然默默做好帮衬角色。 

 此刻,刘华兄弟二人也来到了城墙之上,行礼后迅速走向张明。 

 哥哥刘华先行开口:“李神医传来信函了……”边说,边递上了信笺。 

 当着刘华叙述完父亲的情况之后,忽然觉察到了失态—— 

 原来关羽还在现场! 

 邀请李公子赴宴而不邀关羽,似乎有些欠考虑。 

 然而,傅老将本意确实如此,并非有意忽略关羽。 

 此番场景令关羽倍感窘迫,独自站在边上看远方的樊城。他突然有一种尴尬的感觉。 

 但是,他意识到越是装作镇定自若就更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只是,这件事越想却越让关羽心中感到不满:他自己仿佛不仅沦为了辅佐人员,就连自己的儿子也越来越抢眼,似乎他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 

 关羽轻咳两声,“我儿还有公务,我就先去军营巡视了。” 

 说完便转身欲走,然而张明忽然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赶忙叫住他的父亲。 

 “爸等等……我一首有一个疑问,咱们张氏军队能挖开堤坝,利用水攻倒灌襄樊吗?” 

 这番话让关羽十分震惊。 

 掘开堤坝?工程?他们这些年来一首在战斗最前沿从未做过此类任务,更别说现在要去做这样的工事来引水入敌方城市? 

 ——难道,张明连自己都要淹了? 

 滚滚东江畔,行舟己经驻锚在码头。吕荣、赵恕、凌通一行三人也即将面临分别之时。 

 吕荣前往寿春,赵恕返回会稽,完成早前的承诺; 而凌通则需前往合肥,向孙权复命准备下一步军事行动。 

 就在这个岔路交汇之处,三人将在此分道扬镳。凌统显然仍有许多话想要倾诉。最后一次望着吕荣说:“你是真打算用关麟提供的‘草木盐汁’去寿春拯救张辽么?” 

 这一路上,凌通己不知第几次反复提问,也劝说了不知多少遍。 

 使用张氏药方救曹操的手下无论如何都不符合道理。 

 更何况他并未征求过关麟或华佗的意见。 

 无论怎样的建议,都未能动摇吕荣的决心,坚持认为应该这样做。虽然凌统对这样救人表示无法接受,但他同样对这种超越时局、追求济世精神的态度肃然起敬。甚至想到即使是在古时候,医者也会为敌方治病。也许师徒之间的确有着更高的眼界,看得比别人更深。 

 韩文心中疑惑,他不确定如果江明不是这样善良,是否还会喜欢她。然而,韩文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 

 在三国晚期有一段佳话,西晋的杜远和东吴的沈刚曾经互相对抗激烈。但当杜远得知沈刚身患重病时,却暂停了军事行动,派人送去医药为其治病,等到对方恢复后才再开战。这样的行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 

 在这个时代里,像卓风这样“千里赴约”、视诺言重于生命的人确实少见;关羽义释曹操这种将情义置于理性的行为也是屈指可数。关羽是一个特例,卓风是另一个特例,江明也不例外。 

 “韩兄,我深知自己的决定会引来不少非议。”江明抿嘴沉吟,“人们会说我叛国卖主,两面三刀,或是沽名钓誉,甚至会说我对两国百姓生命不负责任只为博得好名声……我的师傅曾惨死于魏军之手,而魏将又是杀害我亲人的帮凶……” 

 “但我若知道这些事是符合师傅教导的话,想必他会同样选择去救这个患者……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救死扶伤,不论身份、地位……所以我无法眼看着那魏将张涛离开而不加以援手,让他病情恶化。” 

 江明坚定的话语犹如之前拒绝韩文提议时的语气一致。此时韩文欲言又止,喉咙里的话最终咽了下去,原本想说的话是:“我是担心你呀!”但他并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