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交公粮归来
午后,刘秋莲提着装满苓杆的竹篮。 。“妈,我去青岭种山芹香。”她朝着屋里喊道。
林母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门口仔细打量着篮子里的苓杆:“这和种红薯苗差不多,全给断子绝孙了。”
“对,把芽朝上盖土就行。”刘秋莲一边说,一边去后院挖了一担熟肥,挑着上了山。
蝉鸣声中夹杂着她的脚步声,在山路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足迹。
到了地里,她先把熟肥均匀撒开,浅锄一遍翻入土中。
黑色的土壤散发着潮湿的气息,她蹲下身开好沟,把苓子芽朝上放好,又细心地盖上细土。
她又抱来一捆稻草,薄薄铺了一层。
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背,但她依然专注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
回到家,林母从柜子里拿出一条烟给刘秋莲,“把这烟带施工现场。”
刘秋莲拿着烟出门,路过稻田时,看见几个小姑娘蹲在田埂上割草,一个男孩骑在水牛背上,悠闲地看着牛吃草。
夏日的风吹过稻田,带来阵阵清香。
刘秋莲踏着碎石小路来到工地,抬头望去,工匠们正在房柱上忙碌,架梁搭横木做隔层,铺设楼板的声响此起彼伏。
夏日的阳光毒辣,工人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依然干劲十足。
她站在院中细细打量,目光从一根根立柱扫过,又落在半砌的墙体上。
虽与心中构想有些出入,但这样的格局倒也不错。
正屋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前后院分明,往后只能在后院重新搭个遮阳棚来晾药材了。
“秋莲,你来得正好。”林父放下手中的工具,迎了上来,“你看看这格局,还满意不?”
刘秋莲点点头:“挺好的,就是后院那块地方,我想搭个晾晒棚。”
“那好办。”林父掏出烟递给旁边的工人,“等主体完工了,让石匠帮你搭个棚子。”
一旁的泥瓦匠接过烟,擦了把额头的汗:“要不是要修小二层,这会儿再往上砌一米多就能上梁了。不过这样也好,楼上采光好,木板刷上桐油,住个两代人都不成问题。”
“是啊,”张木匠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握着刨子,“天热了往楼上一躺,开窗铺凉席,那叫一个舒坦。老林家这房子起得不错,多亏请的人手够。”
林父听着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刘秋莲转身去了后院,几个帮工的庄户正在挖茅坑。
看着深深的坑洞,她不禁有些遗憾,要是能找到修建沼气池的师傅就好了,以后用沼气做饭方便多了。
可惜这年头,懂这技术的人太少。
她抬眼望去,青岭保坎右侧已经砌好了十几道石头台阶,以后上山就不用绕远了。不过得找时间在保坎上方围上木桩,免得野物和贼人从青岭溜进来。
想到这里,她在心里盘算着要准备多少木桩,要不要再加道铁丝网。
正想着,村口传来耕地机的轰鸣声。
她循声望去,一辆耕地机正缓缓驶进村里,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金色的帘幕。
她知道,这是去交公粮的人回来了。
刘秋莲站在田坎路口,远远望见林守富挑着萝篼走来。
他肩上的扁担被晒得发亮,随着脚步轻轻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