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摘拐枣
“她说元旦要来看你,还说要给你带礼物呢。”刘母笑着说。
听到这个消息,刘秋莲更是高兴。
她和妹妹从小就亲,虽然现在分隔两地,但姐妹情深一直都在。
后来,母女俩去菜地挖芋头,说起了刘巧要和陈三秋订婚的事。
秋日的阳光洒在菜地里,映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
“他家新房就在你家前面那片枫林坡,听说人还不错。”刘母一边挖芋头,一边说道。
刘秋莲想起陈三秋的为人,点头道:“守平说他是个有成算的,这段时间存了一笔小金库。”她停下手中的活计,擦了擦额头的汗,“听说他在县城开了个小店,生意还不错。”
“比你家守平当初还懂事些。”刘母笑着打趣道。
刘秋莲想起当初的事,心里泛起一丝甜蜜:“是啊,守平现在也稳重多了。”
她记得刚认识林守平时,他还是个爱闹腾的性子,如今已经变得沉稳可靠。
母女俩一边说着话,一边割芋头杆。
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她们身上,映着她们脸上的笑容,温暖而明媚。
刘大嫂站在树下,远远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眼睛一亮,连忙挥手喊道:“妹夫来了!”
树杈上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刘士忠探出头来,脸上带着笑意朝林守平挥手:“守平,新房子完工了?”阳光照在他被汗水浸湿的额头上,闪着细密的光。
“完工了。”林守平走到树下,仰头看着刘士忠忙碌的身影。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补充道:“秋莲也来了,正在家里陪老妈唠嗑。”
提起刘秋莲,刘大嫂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她弯腰从地上拾起一把拐枣,递给林守平:“我们家这两棵拐枣树,打过霜后特别甜。秋莲从小就爱吃,每回来都要摘上几串带回去。”
林守平接过来,拈起一颗放进嘴里。
甜滋滋的味道在口中化开,他不由得想起秋莲总说要把这里的拐枣树移栽到家里去:“难怪秋莲总惦记着,这味道确实好。”“那边长了几棵小树苗,”刘大嫂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明年开春你们要是喜欢就挖回去种。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活。”她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刘士忠动作利索地从树上跳下来,拍了拍身上沾着的树叶和灰尘。
“秋莲就是嘴上说说,每回吃一点儿打打牙祭。”他笑着摇头,“今年枣子挂满枝头,临走记得捎带点回家。待咱们将枣子酒制作完成,再给你们送去。”
“大哥不用送,”林守平连忙摆手,“山坡有几株老枣树。你教我怎么泡,我自己回去弄两坛就行。”
刘士忠闻言笑得更欢了:“可没那么简单。别人家摘回去晒晒就完事了,我们家讲究得很。得先择洗干净,风干完放进竹笼慢火蒸制。蒸制后还需曝晒,晒皱了再蒸,来来回回要九次。”
他说着,比划起来:“爷爷讲究这个要反复蒸晒,最后才能装进酒坛子里,倒入高粱酒。等酒变成金黄色,那味道才叫一个好。”
“难怪秋莲说你们家的拐枣酒还没酿好就被人预订了。”林守平听得目瞪口呼。
“是啊,每年都这样。”刘士忠叹了口气,语气得意,“不过这酒性寒,对风湿关节炎有好处,身子骨虚弱的人建议别碰。老汉儿就是喝了几年,现在腿脚利索多了。”
林守平若有所思地放下手中的拐枣:“那我得给爷爷和我妈老汉儿各泡一坛,他们身子骨都不太利索。大哥,我爬树去摘给你。”说着就要往树上爬。
“不用了,先把收获搬回屋里。”刘士忠指着地上散落的拐枣,“等再打几次霜,味道会更好。到时候我给你们留着。”
三人收拾好拐枣,沿着山路往回走。
经过桥头时,刘士忠突然想起什么,说起了渔网的事:“前两天我去县城,看见有人卖渔网,质量不错,价钱也公道。”
林守平听着,心里盘算着要不要也买一张回去。
冬天的时候,河里的鱼肥美,正好可以去网鱼。
他正想着,忽然听见前面传来说话声。
到了刘家,只见刘母正在院子里拔鸭毛。
看见他们回来,她笑着说:“我杀了只鸭子,准备烧芋子吃。”
“秋莲呢?”林守平四处张望,没见到秋莲的身影。
“你婶让她过去帮忙了,”刘母笑着说,眼中带着几分促狭,“估计是问你那朋友的事。”林守平立刻明白了,是在问三秋的事。
他不由得想起三秋那张憨厚的脸,心里暗自叹了口气。
没过多久,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刘秋莲和刘巧。
林守平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刘巧,这姑娘虽然比不上秋莲,但也算秀气。
只是不知道三秋那性子,能不能配得上人家。
刘秋莲和刘巧走在后面,两人说着悄悄话。
刘巧掩着嘴笑:“莲儿,你家守平长得真好看,像电影演员似的。”
刘秋莲听了,脸上飞过一抹红晕。
她想起当初,确实是被他的相貌吸引,后来才发现他性格也好。
小巧长大后还总拿这事取笑她,说她颜狗本狗了。
几人碰面后,林守平和刘士忠去找老汉儿,说是要商量些事情。
刘秋莲则拉着刘巧去逛街,两人有说有笑地走远了。
秋风吹过,卷起一地落叶。
刘家院子里的老柿子树上,几个红彤彤的柿子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诉说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故事。
刘母看着他们的背影,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她继续拔着手里的鸭毛,心里想着待会儿该怎么烧这只鸭子,好让女婿多吃点。
院子里飘来阵阵桂花香,混合着拐枣的甜香,让人心旷神怡。
远处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惬意,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