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同易主(第2页)
讽刺的是,张天琳还是司马铭的救命恩人。当初就是他在李自成面前为司马铭求情,如今却落得这般下场。
骆修身看着那两颗人头,背脊发凉。他强作镇定,说道:“总戎,千岁爷还有一道令旨要交给您。”
“拿来。”司马铭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倨傲。
骆修身取出令旨,双手呈上。
司马铭打开一看,眉头立刻皱起:“千岁爷早料到满洲鞑子会来夺大同?不是说好借师助剿吗?”
“这是三月二十日千岁爷离京前的令旨。”骆修身解释道,声音平静。
“那时就预料到了?”司马铭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惊讶。
“防人之心不可无。”骆修身缓缓道,“满鞑子兵强,大同虽坚,但经不起长期围困。在太行山设立根据地是明智之举。”
司马铭捋着胡子笑道:“骆指挥说得不对。围城哪有那么容易?”
说罢,司马铭领着骆修身来到大同城的城墙上,这座雄城,是他的底气所在。
司马铭轻抚着城墙上那些饱经风霜的青砖。这些特制的大青砖,每一块都比寻常城砖重上数倍,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骆指挥。”司马铭缓缓开口,“你可知这城墙为何如此特别?”
骆修身仔细打量着城墙的轮廓,只见它不似寻常城池那般方正,而是如同齿轮般凹凸有致。“确实奇特,这般设计,想必大有深意。”
“不错。”司马铭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你看这五十二座马面敌台,每一座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他指向其中一座敌台,“每座敌台上的火炮都能与相邻两座形成交叉火力,敌人若是强攻,必定会遭受三面夹击。”
骆修身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如此说来,这城防当真固若金汤。”
“这还只是表面。”司马铭迈步向前,示意骆修身跟上,“你再看这四座城门。”
城门处巍峨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司马铭继续解释:“每座城门都有瓮城、箭楼、匾楼三重防护。就算城墙被攻破,只要瓮城在手,大同就不会陷落。”
“那边那座方正的建筑群,可是代王府?”骆修身指向东北角。
“正是。”司马铭点头,“那里如今被改造成皇城,城墙同样坚固异常。真到危急时刻,那就是我们的最后堡垒。”
司马铭目光扫过城外开阔地,“城外还有三座关城,北面的操场城、东面的东小城、南面的南小城,形成三关之势。再加上东西两翼的聚乐堡、高山堡”
“这是一座真正的军事要塞。”骆修身由衷感叹。
司马铭冷笑一声,“满清想要围城?且不说他们有多少兵力。没有七八万大军,连外围都包不住。更何况数万大军要吃要喝,消耗惊人。我城内现有半年粮草,再收集些凑够一年,看鞑子能围多久!”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一名幕僚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急色:“总戎,灵丘县传来塘报!”
“何事?”司马铭眉头微皱。
“新任三边总督王永吉和宣府总兵高第正护送新封云藩前来,约有五千人马。”
“新云藩?”司马铭的表情瞬间严肃起来,“是哪位?”
“据报是皇三子。”
这个消息让司马铭神色一凛,他立刻挺直了身子:“皇三子亲临,这可是大事。骆指挥,劳烦你去迎接一趟。本镇要坐镇城防,就委屈你走这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