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鞑子使团
“千岁爷,臣明白了。”阮大铖深深叩首,“臣这就回去准备,一定写出最好的戏文。” “慢着。”朱慈烺叫住了准备起身的阮大铖,“本宫还有一件事要交代你。”
阮大铖又跪了下来:“请千岁爷吩咐。”
“你写的戏,不能太露骨。”朱慈烺的声音变得低沉,“要委婉,要含蓄,要让人看了心生同情,而不是愤怒。要让百姓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断。这才是最高明的宣传。”
阮大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太子爷对宣传之道竟然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明白了。”阮大铖恭敬地道,“臣一定用心琢磨。”
“去吧。”朱慈烺挥了挥手,“记住,这件事要保密。”
阮大铖刚退出白门阁,还没走出去多远,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阮大铖转身看去,只见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
“阮大人,千岁爷让您明日一早再来一趟。”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说道。
阮大铖点点头:“有劳公公转告千岁爷,臣明日一定准时到。”
大明王朝最后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南京城北的朝阳门大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就连城墙和狮子山上也站满了人。寒风凛冽,却丝毫不减百姓们的热情。
“听说今天能看到真正的鞑子?”一个挑着担子的小贩挤在人群中,不停地踮着脚张望。
“可不是,据说是从北京来的使团。”旁边的老者一边捋着花白的胡须,一边压低声音道,“听说还有不少投靠鞑子的汉人。”
“汉奸?”小贩啐了一口,“这种人就该千刀万剐!”
“嘘——”老者连忙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慎言,慎言。”
朱慈烺站在朝阳门城楼上,目光扫过下方密密麻麻的人群。寒风吹动他的衣袍,也吹散了些许倦意。这两个月来,锦衣卫和东宫侍卫营一直在散发传单,宣传鞑子的残暴。但效果并不如预期。
“殿下,”钱谦益走上前来,躬身道,“南京的百姓对朝廷的宣传似乎并不买账。”
朱慈烺轻轻点头,眉头微蹙。在南京百姓眼里,他控制的朝廷也是个贪得无厌的政权。朝廷又打起了盐税的主意,然后抄家,接着查田,现在又要征商税。虽然十月份下了“免粮五年”的令旨,不过这种政策对小农户来说,也就是稍微能喘口气。
“钱阁老,”朱慈烺转过身,“你说,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路?”
钱谦益愣了一下,随即道:“殿下何出此言?”
“对士绅地主来说,免征田赋就意味着他们的"诡寄"特权失去了价值。”朱慈烺望向远处的江面,“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新设立的"军田所"和"总税务司",让不少士绅闻到了朝廷要大兴矿税的味道。”
“殿下,”钱谦益沉吟片刻,“为国计民生,有些事情不得不为。”
就在这时,江面上出现了几艘官船,缓缓向岸边驶来。
“来了。”朱慈烺眯起眼睛。
克难新军的士兵们早已在岸边列队,从码头一直排到鼓楼外大街。这些士兵都是刚分到田地和娘子的功臣,个个精神抖擞,军容整齐。
当鞑子使团从船上下来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一阵惊呼。
“这就是鞑子?”人群中有人大声问道,“看着也不怎么凶啊!”
“傻子,”旁边有人嗤笑道,“这是汉军旗,都是投靠鞑子的汉人。”
“什么是汉军旗?”
“就是先当包衣奴才,然后立功升汉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