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虚传 作品

第32章 学艺

唯独一点相似的是,我们到苏城后,并未住进那些大厦里,而是在山上的道观中住了下来。

这个道观很冷清,除了我们三个,并无其他的人。

但这个道观也很大,比之黄山村的清微道观要大三倍不止。

前后院的造景极具意境,假山流水,卵石小路,杨柳桂花,随处可见。

据说他以前并不住在这,而是在新疆、西藏那边。

至于在那边是干什么的,他不愿和我们多说,保持的很神秘。

到了这,第一件事就是拜师:

我们住下来的第三天早上。

老爷子便沐浴更衣,换上一套金色道袍。

束发盘腰,看着很有风范,至少和我想象中的高人形象很接近了。

堂内,香炉青烟袅袅,王老爷子背对着三清像,神态庄严的盯着我们。

“行了,这里没外人,一切从简,你们开始吧!”

“是!”

我们点点头,捧着早就准备好的束脩——六礼,双手奉上。

这六礼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和干瘦的一斤肉条。

当时不懂为什么要送这六样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大有门道、颇有讲究。

芹菜寓意着勤学,莲子象征着苦心,红豆寄望着鸿运,红枣渴求早日高中,桂圆盼师恩圆满,干瘦肉条则是古代束脩之礼的一种传承。

总得来说,这就是道教拜师礼中的传统,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

当然了,我和小七哥可没钱买这些,事实上都是老爷子昨晚买来的,也叮嘱了我们一些拜师的礼节。

待老爷子将束脩收下,他沉着脸,转过身,脚踏罡步,持三炷香三拜。

“三拜三清,一拜明心。”

蓦然,老爷子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

我们噗通一下跪在蒲团上,两掌撑地,额头轻轻磕了三下。

待抬头,他又喝道:“三拜祖师,二拜明志。”

我们继续照做。

“三拜师尊,三拜明德。”

我们又对着老爷子三拜。

这次拜时,我们齐刷刷的喊道:

“弟子徐坤(弟子洪天弃)恭拜师父!”

“好好好,起来吧,快起来!”

老爷子笑得很开心,伸手将我们扶起身。

随后,他将两串黄杨木串系在我们腕间。

说这是门派信物,同道中人知道的不多,但同门中人一看便知,是我们出门在外,辨认同门师兄的唯一见证。

此外,这信物据说还有一种神奇的特效,即:

若平生积德多,手串光亮明艳;若作恶多,则黯淡无光。

他希望我们能弘扬道门,坚守道心,不要与恶人同流合污!

倘若作恶多端,伤天害理,此串当立即玉碎,视为逐出师门。

听老爷子说的如此玄乎,我忍不住低头打量起这手串来:

只见上面刻着不少玄奥的烫金纹路,连在一起像是某种符箓,而且每颗珠子上的纹路都完全不同。

我心想师父不会是瞎掰的吧?能记录善恶,还会自动碎掉?这世间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东西??

“师父,我们是什么门派啊?”这时,小七哥开口询问说:“既然都是道教,还会有很多同道中人不认识我们吗?”

老爷子捋了捋胡须,含笑解释道:“诚然,我们都是道教,不过道教中亦有诸多分支流派,像较有名的便是全真、正一、茅山等,也有些不太出名的,就像我们昆仑教派,最早起源于昆仑山,算是比闾山派还要更小的教支了。”

昆仑教派?我天真的抬起头,问他厉害吗?和全真、正一、茅山他们相比呢?

老爷子摇摇头,表示同出一源,没什么可比的,每个教派都有高手,亦有不学无术之人,厉害与否,纯属看个人的修为。

讲到这,他认真的盯着我们说,虽然我们现在是昆仑派的一员了,他也会不留余力的将会的全传授给我们,但……我们能学会多少、应用多少,始终还是看我们自己。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谁知小七哥却撇撇嘴,不以为然道:“师父,那前几天到我们那的那些人呢?和您相比的话谁厉害呢?”

那些人……指的自然是前几日到清微道观门口,抢着要收我为徒的刘国胜、梦溢大师等人,这件事我听小七哥说过,因此一听这话,我也忍不住抬起头,好奇的望向师父。

师父笑道:“各有千秋罢了,刘国胜作为华国易经协会的副会长,奇门遁甲学的甚精,梦溢师傅师传密宗,极善科仪,吴德易将铁板神数、皇极经世和梅花易数研究的较为透彻,大衍之数皆能在一掌之中推算,在南方一带很是闻名,而贺丹青……风水世家,自幼精研风水之道,深得顺推逆推之法,算是对得起他那风水之王的称号了,寻砂点穴的功夫目前当属国内前三!”

听到这些点评之语,我和小七哥微微咂舌,知道他们厉害,但没想到他们这么厉害,而且全都是国内有头有脸的人物。

我忍不住问老爷子,“师父那您呢?”

“是啊师父,您会些什么?”小七哥也问道。

老爷子哈哈一笑,“他们学的那些,我每样都会亿点点。”

“啊?只会一点点啊?”我和小七哥顿感失望,丝毫听不出老爷子是在谦虚。

老爷子摆摆手,“别灰心,我会的,他们未必会呢,你俩跟着我,日后成就不会比他们差的!”

“那您打算教我们些什么呢?”我继续追问。

“看着来吧,想到什么,就教你们什么,至于具体内容……我暂时先不说,毕竟说了你们也不懂。”

……

接下来的日子,老爷子把我们送去学校继续读书。

他叮嘱我们不用太刻意的追求什么成绩,英语、数学差点都无所谓,但必须认真的学语文,尤其是古文,要是连字和文章的含义都看不懂,即便他肯教,我们也学不进去。

就这样……寒来暑往,秋去春来,转眼便是十四年半的光阴。

我从一个四岁小屁孩俨然窜到了一米八二的大小伙。

这十四年过的那叫一个煎熬……

从小学起,我和小七哥便每天学校、道观两点一线,期间哪都不能乱跑,发现一次不回家或晚回来,比手掌还厚的戒尺立马就会招呼到屁股上,那滋味儿……真是谁尝试过谁懂,只需一下,屁股就得开花,一两个星期内都休想正常坐下来。

没办法,我每天一放学,就只能坐在院子里读书,当然,读的不是什么课外读物,也不是小说,而是四书五经,道德经,易经,心经,道经,佛经,兵法,九宫八卦,前五年,老爷子什么都不教,就让我读这些书,让我背,随时还会抽选任意一本书的内容,要是不能顺畅的背出来,立马就是戒尺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