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剑狮 作品

第119章 命令宋应星,仿制60毫米迫击炮。

大概过了一刻钟的时间,50人回来了。

 回到关隘之后,直接来到总督府衙门。

 噗通!

 “回禀部堂大人,我们兄弟前去蒙古鞑子军营,打探消息。”

 “亲眼所见,军营内空无一人。没有任何埋伏。”总旗官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洪亮。

 宣府总督满桂,十分的震惊:“跑了?蒙古林丹汗,居然撤军了。”

 “曹总兵。蒙古人撤军,那我们这场仗,也就胜了。”

 曹文诏身穿甲胄,坐在槐木椅子上,手里拿着陶瓷茶盏,喝了一口绿茶。

 “这是好事,满部堂。劳烦你,写一封捷报。”

 “曹某,要带着两万腾骧四卫。班师回朝。”

 曹文诏放下茶盏,猛然站起身。双手抱拳,注视着满桂:“告辞!满部堂。”

 “多谢,后会有期,曹总兵。”满桂点了点头,表情郑重,双手抱拳。

 “对了,曹某还要带着那群宗室子弟。”

 “劳烦满部堂,通知一下朱聿键。他现在,可是兵部员外郎。”曹文诏脸上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

 “陛下,将来重用的宗室翘楚。”

 宣府总督满桂,若有所思:“多谢曹将军。这个人情,我满桂记在心里。”

 在满桂看来,当今陛下这是在进行改革,宗室改革。

 让宗室子弟上战场,提拔宗室,给予宗室子弟兵权。

 ......

 话分两头,陕西,汉中。

 城东,萧索的街道,冷冷清清的人群。走在路上的百姓,面有菜色,眼神空洞而麻木。

 三边总督府府衙,正堂之下,悬挂一块牌匾【明镜高悬】

 洪承畴头戴乌纱帽,身穿一品官袍。大红色官袍的胸前,绣着两只白虎,栩栩如生威风凛凛。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封疆大吏。

 “启禀,部堂大人。小人,是卢象升,卢帅的亲兵。”

 “特意前来报喜,捷报!”卢象升的亲兵卢小三,身穿铁甲。从铁甲内的里衣,拿出一封书信。

 陕西巡抚尤世禄,头戴乌纱帽,身穿二品官袍,坐在左侧第一个座位:“捷报?难道说,卢象升打败了谋反的秦王?”

 卢小三转过头,双手抱拳,注视着尤世禄:“中丞大人。我家卢帅,现在已经攻克西安。西安彻底光复,回到我大明朝廷的手中。”

 洪承畴顿时眼前一亮,拿起惊堂木拍打桃木桌子:“好!干得好。真不愧是,我大明的武侯(卢象升)。”

 洪承畴听到这个捷报,顿时喜笑颜开,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天雄军真不愧是,陛下招募的精锐。一战成功,剿灭造反的秦王,光复了九边重镇西安。

 这样一来,自己只需要专心致志,对付闯贼高迎祥的农民军。

 “卢象升,真乃我大明诸葛亮是也。”

 “本总督,没有帮上忙。不过,我亲自写一封捷报。八百里急递,送入北京,呈阅陛下。”

 洪承畴连忙站起身,郑重其事,双手抱拳。看着卢象升的亲兵卢小三。

 “当然,西安乃是九边重镇。还恳请,武侯带兵驻守西安,防御陕西的闯贼,以及张献忠。”

 “请转告武侯,这只是暂时的。等到我这边,招募新兵。训练半年,就可以前往西安换防。”洪承畴缓缓开口,表情严肃。

 要知道,他得罪不起卢象升。卢象升赐爵武侯,世袭罔替。

 这是当今圣上的皇恩浩荡,并且代表着信任。

 卢小三回过神来,双手抱拳:“部堂大人,小人会如实转告,一字不差。”

 “不过,天雄军驻守在西安。那么,粮草按理来说,就要由陕西供应。”

 “洪部堂,您是三边总督。麻烦你写一封书信,下一道命令。”卢小三十分的激灵。

 陕西巡抚尤世禄,头戴乌纱帽,右手抚摸颌下长髯,沉声道:“部堂大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要知道,天雄军三万人。”

 “一个月需要粮草,人吃马嚼,最少五万石。”

 洪承畴沉吟一会,咬牙答应下来:“好吧。我答应了。可以从甘肃.榆林,调拨一部分粮草,运往汉中,作为军粮。”

 “到时候,本官在派兵。护送这批粮草,押运送到西安。”

 在洪承畴的心里,既然邀请卢象升,率领天雄军驻守西安。

 那么,粮草问题就要解决。

 这些日子,他都在亲自盯着贺人龙,招募新兵。

 每一位新兵的军饷,洪承畴定在每个月4钱。每天能吃两顿饭。

 陕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很多百姓都活不下去。

 陕西卫,额定兵员人。

 但是实际情况,大量的卫所兵逃走。实际兵员只有人。

 洪承畴亲自前往军营,每个营都实地走访。把老弱全部剔除,还剩下人。

 半个月的时间,陕西卫招募新兵9000人。

 ......

 北京城,紫禁城,后宫,西苑演武场。

 朱由检手里拿着,两门60毫米迫击炮。以及五枚炮弹。

 特意召见了徐光启,还有他的徒弟孙元化,以及宋应星。

 宋应星,是朱由检前几日晚上,在随身港口突然想到一本书《天工开物》。

 他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而且还是明末生人。

 朱由检回到大明,第一时间就传旨,让司礼监征辟宋应星。进入北京,作为工部员外郎(五品官员)。

 “臣,宋应星!觐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应星非常感激,要知道他28岁中举人,连续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万万没想到,皇帝居然会下旨,征辟他。

 “宋爱卿,不必多礼。你是人才,不可多得的格物家。”朱由检缓缓开口,一针见血。

 格物是指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格物是封建王朝哲学家朱熹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去验证和探索事物,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