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陶谦出兵 季秋上墨山,何为民!(第2页)
等他占领了青州全境,很可能会向徐州开战。
所以他提前攻打青州,也是在给未来消除隐患。
其三,可以借助青州之战,消耗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
对任何一位诸侯来说,如何控制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毕竟资源就那些,世家大族吃的多了,诸侯自然就吃的少了。
季秋是以无上武力,直接在肉体上消灭了境内的世家大族阵营。
其他诸侯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用其他手段,来削弱境内的世家大族。
比如这才出兵青州,陶谦便是以本部三万丹阳兵为核心,调动徐州境内七万世家私军为辅助,合计十万大军攻打青州。
如此不论胜败,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力量的。
当然,世家大族也不傻,他们愿意出兵的理由先前已经说过了。
都是各有各的利益考量。
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拿出一些兵马来支持这次战争,也是理所应当的!
反正,只要打赢了,这里失去的利益,自然是能够从其他地方补回来的。
若是打输了,嗯,陶谦不也出了三万丹阳兵吗
至少就内部力量来说,依然是可以维持平衡的。
陶谦做出了攻打青州的决策,整个徐州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准备阶段。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也别把季秋那种通过时空门,可以随时拉出军队,随时打仗的状态,当成是所有诸侯的常备状态。
当初袁绍想要出兵平原郡,结果用了十天时间,季秋都把魏延派过去镇守平原郡,他都还没完成战争准备了。
事实上,这才是诸侯作战的常态。
一般来说,除非是万人以下的小型战斗,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争,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准备期。
如果超过十万人,这个准备期甚至可能达到两个月。
具体时间,取决于部队精锐程度,以及官府组织体系的工作效率。
……
就在徐州进行轰轰烈烈的战斗准备时,季秋却来到了墨山。
他是独自一人来到墨山的。
之所以孤身来此,是因为先前郑玄发出的种种信号,让他觉得可以和平占领济南郡。
而既然想和平占领济南郡,那自然就要展现些许诚意。
至于安全问题,他并不是特别担心。
有时空门在手,这天下能够困住他的地方并不多。
如果郑玄真的拥有这种手段,那纵然是他带着再多人来,也是无用。
此时已是深秋,墨山褪去了春日的烂漫与盛夏的葱郁,却染上了一层浓重的诗意。
云雾依旧眷恋着山峦,在黛青色的峰巅缠绵缭绕,似是为这方天地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抬眼望去,整座山仿佛一幅被岁月晕染的丹青。
层林尽染,红枫似火,如天边燃烧的云霞,将半边天空都映得通红。
银杏叶金灿灿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撒落人间的碎金,铺满蜿蜒的石板小径。
而常青的松柏,却依然苍翠挺拔,在斑斓的秋色中坚守着那一抹绿意,为墨山增添了几分坚毅与沉稳。
山间溪流潺潺,却不再是盛夏时的激昂,多了几分深秋的清冽与静谧。
泠泠水声与沙沙的落叶声交织,宛如一首悠扬的秋日私语。
溪边的石头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红黄交错,为这清冷的溪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
偶有一只山雀掠过水面,惊起几片落叶,随着溪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向远方。
半山腰的墨山书院,在深秋的映衬下更显古朴沧桑。
飞檐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宛如给书院戴上了一顶别致的冠冕。
匾额上的“墨山书院”四字,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鎏金愈发夺目,似是将千年文气都凝聚其中。
书院门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袍,宽大的袖口被山风轻轻掀起,腰间系着的褪色绦带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无华丽纹饰,却难掩一身儒雅之气。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宛如山间蜿蜒的沟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蕴含着浩瀚的经史子集。
他手扶着斑驳的门框,骨节分明的手指上沾着些许墨渍,那是常年研读批注典籍留下的印记。
微驼的脊背,承载着半生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
目光缓缓扫过书院内古槐的残枝,又望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墨山,似在思索着天地间的大道。
忽然,一阵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掠过脚边,他弯腰拾起一片叶子,轻轻摩挲着,喃喃自语:“《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景亦如诗中画境。”
声音虽苍老,却沉稳有力,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
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青年学子曾围绕在他身旁,聆听他讲解经义,那热烈探讨的场景,与此刻书院门前的静谧交织,更显他作为一代大儒的深邃与孤独。
“可惜这诗经中的美景,也只是出现在这墨山之上而已,天下百姓,又有几人能够看见呐!”季秋轻声叹道。
然后走到郑玄面前,躬身行礼道:“末学后进季秋,拜见郑公!”
“使君无需多礼,使君亲来墨山,一路辛苦了。”郑玄淡淡说道。
季秋轻笑道:“为民奔走,在下并不觉得辛苦。”
“为民不知使君以为,何为民”郑玄问道。
季秋笑道:“民者,国之本也!何为国本在于龙气、赋税、徭役!是故,凡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者,皆为民!”
“此民甚多,如何管理”郑玄说道。
季秋道:“建大城,聚万民便可。”
“何来如此多的资粮”郑玄问道。
季秋道:“吾自有办法,泰山郡中十二城,已建成一年,欣欣向荣!”
何为民
这是东大自古以来的一个大问题。
或者可以说,整个东大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字的演变史。
先秦时期,所谓民,指的其实就是拥有正式身份的国人,也就是士族。
主要成员包括贵族下层、工商业者、平民。
他们拥有政治参与权、军事参与权、祭祀与教育权。
同时也承担赋税与徭役,和保卫国家的义务。
从秦到前汉,随着天下一统,王朝统治的疆域与百姓数量都大幅度提升,以国人为民的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维系了。
于是民就变成了那些应有一定财产土地的小地主。
这些小地主承担了为国家纳税的主要义务。
前汉一以贯之的陵邑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地方上小地主们的利益,将那些压制和迫害小地主们的大地主和大豪强全都强制性的迁走了。
但后汉建立后,因为刘秀起家依靠的就是大地主和大豪强,所以他也只能为何这些大地主和大豪强们的利益。
这就导致了如今天下的民,已经变成了那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了!
总而言之,民者,就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核心和主体。
所以郑玄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问何为民,其实是在问,季秋准备以哪个阶层作为势力主体!
是在问,他这个势力,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而季秋的回答,则是非常明确的说,民就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的底层百姓。
他们就是国家的根本,他的势力就是代表他们利益的。
郑玄说,底层百姓太多,朝廷难以直接管理,那该怎么办呢
季秋则说,可以建立大型城池,将大量底层百姓聚集到大型城池里,如此就能由朝廷越过中间商,直接管理了。
郑玄说,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粮食,这些资源和粮食又该从哪来呢
季秋说,我有办法解决,你不用担心,泰山郡中有十二座大型城池,已经平稳运行了一年之久,至今也没有发生问题。
郑玄深深看了季秋一眼,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而是问道:“听闻使君对治下世家大族颇为苛刻,已经消灭了治下所有城外世家,却不知使君以为,世家可以禁绝乎”
“不能。”季秋摇头道。
郑玄道:“那又为何要如此行事呢”
“虽不能彻底消灭,但只要能够对其作出限制便可以了。终我一世,只要能将世家大族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可以了。”季秋平静道。
世家大族这个阶层,即便是到了现代都没有完全消灭。
只是改变了一个形态而已。
所以从未奢望过彻底这个阶层。
而且客观来说,若是真的消灭了这个阶层,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个层次的诞生,本质上是源自于人性。
如果彻底消灭了这个层次,那就是彻底消灭了人性。
当人类失去了人性,会发生什么,真的很难说。
所以季秋的目的,从来不是消灭世家大族阶层。
他只是要将这个阶层限制在一定的范畴内。
就像前汉的陵邑制度一样,定期收割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