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君悦芙 作品

第一百八十五章 盛唐镜史录(第2页)

 当时的印度正值中天竺国政权更迭,新继位的国王阿罗那顺不仅拒绝向大唐进贡,还悍然派兵抢劫使团财物,将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囚禁入狱。

 这两位大唐使节并未坐以待毙。

 某夜月黑风高,他们用绳子从城墙滑落逃出,一路向北奔向吐蕃(今西藏)求援。

 抵达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后,王玄策拜见松赞干布,手持使节正色道:

 “我大唐使团奉命出使,却遭此暴行。若赞普能仗义出兵,天竺的财宝尽归吐蕃,唐蕃两国的甥舅情谊也将更加稳固。”

 话音未落,忽然有驿马飞驰而来,带来文成公主的密信。

 信中揭露天竺新王正暗中勾结象雄国,企图切断吐蕃南部的商道。

 松赞干布看完勃然大怒,立即调拨 1200 精锐骑兵,并修书给泥婆罗国(今尼泊尔)国王借得 7000 象兵。

 王玄策手持吐蕃的金箭符节,星夜兼程赶往泥婆罗都城。

 贞观二十二年春天,王玄策率领吐蕃、泥婆罗联军两万余人逼近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

 面对守军摆出的战象阵,王玄策连夜命人制作 "火牛阵":

 在牛角绑上利刃,牛尾系满浸油麻布。

 黎明时分,两千头火牛在战鼓声中冲向象群。

 受惊的战象四处狂奔践踏己方阵营,守军阵型大乱。

 副将蒋师仁趁机率领五百精骑从侧翼突袭,直取敌军帅旗。

 王玄策亲自手持陌刀登上城楼,刀锋所过之处敌人纷纷败退。

 这场战役持续三天,唐军仅伤亡百余人,却斩首三千余级,淹死敌军万余人。

 阿罗那顺弃城逃跑,最终在恒河边被吐蕃骑兵生擒。

 王玄策乘胜向整个印度半岛发出檄文:

 "胆敢侵犯我大唐天威者,即便远在天边也必遭诛灭!"

 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遣使献上三万头牛马和奇珍异宝。

 王玄策在佛教圣地摩诃菩提寺刻碑记功,碑文用汉文、梵文、吐蕃文三种文字镌刻,至今仍有残片存世。

 胜利归国后,王玄策将阿罗那顺及其家属献给朝廷,并带回佛教圣物 "佛顶骨舍利" 和制糖工匠。

 唐太宗大喜,在太极宫设宴庆功,指着阶下俘虏对群臣说:

 "当年张骞开辟西域,如今玄策平定天竺,都是我大唐的栋梁之臣!"

 令人费解的是,《旧唐书》《新唐书》对王玄策的记载仅有寥寥数笔。

 直到近代敦煌藏经洞发现《中天竺国行记》残卷,这段传奇才重新被世人知晓。

 历史学家推测,由于唐高宗时期吐蕃势力崛起,唐朝为维持与吐蕃的和亲关系,刻意淡化了王玄策借兵平叛的细节。

 史官是这样评价:

 王玄策以一介文臣的身份,凭借出色的外交口才借来蕃国兵马,破解战象阵的险要,在异域扬威,堪称奇男子。

 他的功绩虽然在当时被埋没,但天竺的纪功碑仍在诉说历史,盛唐的辉煌气象由此可见一斑。

 李孟姜不由地竖起拇指:“我靠!这王玄策还挺牛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