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韩来共辅政(第2页)

 他路过史馆门口,瞥见案上摊着的草稿,上面记着贞观十七年自己任太子冼马时,劝谏李承乾勿要亲近伶人的旧事。

 “大人,这是新拟的册封新罗国王的诏草。”

 中书舍人捧着卷轴进来,墨迹还带着湿润的光泽。

 来济接过诏草,提笔在 “永固藩邦” 四个字旁圈了圈:

 “把‘固’字改作‘睦’。” 他想起去年出使高句丽时,见辽水两岸的百姓因战事流离失所,笔尖在纸上顿了顿:

 “邦交之道,不在强压,在和睦。”

 舍人应着去改,他望着窗外,太极宫的角楼在晨光里露出青灰色的轮廓,檐角的铁马被风吹得叮当作响。

 两人的任命在长安官场传开时,西市的酒肆里正聚着些卸任的老臣。

 有个曾在贞观年间任过中书舍人的老者,啜着酒叹道:

 “韩瑗在绵州做刺史时,单骑入山劝降了作乱的獠人;来济当年随太宗征高丽,在驻跸山亲手斩了敌酋,这两个人,都是有真本事的。”

 旁边有人接话:

 “可他们都是反对废后的,陛下如今重用,倒是耐人寻味。”

 韩瑗的夫人夜里给他整理书箧,翻出他任吏部侍郎时写的《选官策》,纸页都泛黄了,上面用朱笔标着 “取士在德,不在门第”。

 “夫君如今入了门下省,更要当心些。”

 夫人把策论放回箧中,语气里带着担忧:

 “前日柳家的人来拜访,说想让侄子补个太学博士的缺。”

 韩瑗没抬头,只是在公文上批复着 “按例察举”,墨汁透过纸背,在案上洇出小小的黑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来济的书房里,幼子正临摹他写的《起居注》。 “阿耶,‘贞观十九年’的‘观’字,您为何少写了一笔?”

 孩子指着纸上的字问。

 来济放下手中的狼毫,看着那缺笔的字,忽然想起当年太宗皇帝驾崩,自己为避圣讳,特意将 “观” 字少写一笔,这习惯竟保持了十余年。

 “等你长大了就懂了。”

 他揉了揉孩子的头,案上的烛火跳了跳,把父子俩的影子投在墙上,忽长忽短。

 到了中旬,中书省和门下省开始合署办公。

 来济草拟的《均田令》修订稿送到韩瑗案前,上面用小楷注着 “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

 韩瑗拿着稿在灯下核对,发现关内道的授田数额算错了,便用朱笔改过来,旁边批注 “应依武德七年令,每丁百亩”。次日来济看到批注,笑着对属吏说:

 “韩公这双眼睛,比当年在弘文馆校书时还亮。”

 一日散朝后,两人在月华门外相遇。

 韩瑗手里拿着份河西节度使的奏报,说吐谷浑又在边境骚扰,来济正要去政事堂商议此事,便停下脚步:

 “此事需速派使者安抚,莫要酿成大战。”

 韩瑗点头:

 “我已让门下省拟了安抚诏,用玺后便可发出。”

 风卷着沙尘吹过,两人的朝服下摆都被掀起,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衬袍

 韩瑗的是洗得发白的麻布,来济的则缀着块青色的补丁,那是去年在麟德殿议事时,被案角勾破后补的。

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