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大赦天下

丁巳日的清晨,天色还未完全亮透,晨曦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在太极宫的宫墙上。 突然,一阵低沉而庄重的钟声响起,仿佛穿越了层层云雾,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中回荡开来。

 这钟声比往日更为沉厚,每一声都像是重重地敲击在人们的心上。

 它持续不断地响着,一共敲了整整一百零八下。

 这一百零八下钟声,在寂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突兀,引起了整个长安城的注意。

 在一条狭窄的街巷里,一位卖胡饼的老汉刚刚支起他的摊子,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生意。

 然而,当这突如其来的钟声响起时,他被惊得猛地直起了腰。

 手中的胡饼差点掉落在地,他的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

 过了一会儿,老汉才回过神来。他想起了昨夜坊正挨家挨户通知的事情今日有大赦的恩典。

 这个消息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喜悦。

 内侍省的小吏们抱着黄纸诏书,骑着快马往各坊去。

 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溅起些微的露水,诏书的边角被风吹得翻飞,露出 “大赦天下” 四个朱红大字。

 西市的绸缎铺刚下门板,掌柜的正指挥伙计挂幌子,见马队过来,忙不迭地跪下,伙计们也跟着趴了一地,绸缎幌子在风里摇摇晃晃,像片流动的彩云。

 大理寺的狱门 “吱呀” 一声被推开,铁链拖地的声音在巷子里格外清晰。

 几个须发斑白的老者互相搀扶着出来,身上的囚服满是补丁,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皱纹里的污垢都看得分明。

 “真放了?”

 一个老汉揉了揉眼睛,手里还攥着块啃剩的干饼,是狱卒昨天赏的。狱卒在身后吆喝:

 “还不快走,午时前得出城!”

 皇城南面的朱雀大街上,已经搭起了临时的棚子。

 户部的官吏们正忙着清点粟米和布帛,麻袋堆得像小山,粗布的边角从袋口露出来,带着股新麻布的气味。

 一个老吏用木尺量着布帛,每匹都裁成一丈二,码得整整齐齐,他的指甲缝里嵌着谷糠,是刚才搬粟米时蹭上的。 “八十岁以上的到这边登记。”

 小吏的嗓子喊得发哑,手里的毛笔蘸了点清水,在砚台上转了转。

 排队的老汉们大多拄着拐杖,有的被儿孙搀扶着,棉衣的领口磨得发亮。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后生扶着祖母过来,老太太的头发全白了,用根红绳系着,手里攥着张户籍文书,纸边都磨卷了。 “张阿婆,八十三了?”

 小吏核对着文书,笔尖在簿子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

 老婆婆点点头,声音细得像蚊子哼:

 “托圣人的福,还能走得动。”

 旁边的后生忙补充:

 “家母去年还能纺线呢,就是眼睛花了。”

 小吏笑着应:

 “领了布帛,让您孙媳妇给您做件新棉袄。”

 粟米装在陶罐里,每个老人一罐,沉甸甸的压手。

 李老汉接过罐子时,手指触到陶土的粗粝,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太宗皇帝征高句丽那年,他也是在这街上领过救济粮,只是那时的罐子要小些。

 “多了半罐呢。”

 他跟旁边的王老汉嘀咕,王老汉的牙掉得只剩两颗,咧着嘴笑:

 “新皇后册立,圣人高兴呢。”

 布帛是粗麻布,浆洗得发硬,却比家里织的细密。

 赵阿婆把布帛搭在胳膊上,布角扫过手腕,痒得她直笑。

 她的重孙子才三岁,正抓着布帛的边角往嘴里塞,后生忙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