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鸿蒙 作品

第14章 距离就是分寸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分寸

 

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以一种看不见的秩序存在着。它像空气,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又像风,能感受到凉意,却抓不住那瞬息的流动。人们常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张网,而这张网的松紧程度,决定了它的承重能力。太紧了,网会断;太松了,网会散。世界之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终还是落在了一个“分寸”上。

 

分寸,是人与人交往的界限,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它藏在目光的闪躲里,藏在一次话题的转移里,也藏在一声轻轻的叹息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没有了分寸,就像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稍一拨动,便会断裂。可惜的是,许多人总是在弦断之后,才明白自己用力过猛。

 

人生的困顿,多半来自于一种误解。那就是,以为靠近意味着安全,以为靠近意味着信任。可他们忘了,靠得越近,越容易看清彼此身上的裂痕。裂痕一旦暴露,便成了无法弥补的隔阂。那些曾经的亲密,反倒成了彼此厌倦的根源。于是有人感叹:为什么人心难测?为什么感情易变?其实答案很简单——太近了,便会生厌;太远了,便会生疏。

 

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适度的“留白”。留白是距离,是空间,是让彼此喘息的余地。很多关系的破裂,并不是因为矛盾不可调和,而是因为在一段关系中,人们总想填满所有的空隙。殊不知,正是这些空隙,构成了关系的缓冲带。填满了,反倒失去了呼吸的自由。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不在“淡”字,而在“如水”。水有流动性,它不会滞留,也不会固化。太浓的关系,就像凝固的水,最终只会变成冰,刺骨又冷漠。

 

独处,是另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人害怕独处,觉得那是孤独的象征。其实不然,独处是一种自我整理的过程,是在喧嚣中找到内心归属的手段。独处时,人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意识到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那些害怕独处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内心。

 

他们需要用外界的声音来掩盖内心的空虚,需要用别人的目光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可这些外界的声音,迟早会消失;这些目光,也终将转移。到那时,他们便会发现,自己不过是被风吹散的一粒尘埃,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人这一生,注定是孤独的。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人,无论你身处多热闹的场景,孤独始终如影随形。它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提醒:提醒你,所有的关系都是暂时的,所有的陪伴都是短暂的。人生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人独自面对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在独处时,发现不了自我。他们习惯了依赖,习惯了从别人的反应中寻找意义,却忘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交换。这种交换,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的。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利益”二字。这个利益,不是狭隘的金钱和权力,而是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人们喜欢那些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人,远离那些无法提供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