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第2页)

 于是,他转过头,向马常斌询问道,“常斌,我记得你家就是后山村的吧?从小就在这里长大” 

 “你对这里的基本情况肯定比我熟悉得多,你说说后山村要实现脱贫,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马常斌显然没有预料到柳江河会突然这么问,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张。 

 其实,经过这段时间与柳江河的相处,马常斌已经逐渐摸透了柳江河的工作风格。 

 每当遇到问题时,柳江河即使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也还是会先询问一下他的意见。 

 马常斌心里很清楚,柳江河这样做并不是为难他,而是在有意培养他,希望他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正因如此,马常斌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把柳江河的工作行程等安排得井井有条之外,还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他深知,虽然自己比柳江河还要大几个月,但柳江河如今已经是正县级领导干部,而他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科员。 

 自从担任柳江河的工作人员以来,很多人都对他说他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马常斌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要想真正跟上柳江河的步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在柳江河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身边工作,对于马常斌来说,压力确实不小,但他依然能够应对自如。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柳江河的卓越才华和出色表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柳江河并非那种苛刻严厉的领导,这让马常斌在工作中能够相对轻松地施展自己的能力。 

 经过最初阶段的紧张适应后,马常斌如今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还能够给柳江河提出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而这些建议,也多次得到了柳江河的赞赏和肯定。 

 稍稍稳定一下心神,马常斌沉思片刻,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回答道:“报告柳县,根据我对后山村的了解和分析,我认为要实现后山村的脱贫目标,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尽管现在国家有一系列的帮扶政策,而且扶贫工作组也进驻到了村上” 

 “但村上老百姓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等待政府的补贴,而没有真正意识到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第二是基础设施问题,后山村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不仅崎岖不平,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道路可走。” 

 “饮用水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水质较差,很多地方还要靠挑水吃;通信信号也很弱,给村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然而,在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道路问题,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能够将后山村的道路全部硬化” 

 “那么就能够大大改善交通状况,使得农产品的运输变得更加便捷,从而将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增加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