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忆lt 作品

第60章 似曾相识(第2页)

 

九岁时,拉赫玛尼诺夫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大门,并且拜德米纳斯基为师学习钢琴。后来,在表兄的引荐下,他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茨维列夫深造,接受了极其严苛的训练,为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得意门生,他有幸参加圈内的聚会,先后结识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9年,拉赫玛尼诺夫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启了更为严格、正规且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之旅。他跟随着名钢琴家齐洛蒂研习钢琴技艺,同时还向着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据说,在创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拉赫玛尼诺夫已经年逾六旬,本已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但他的创作热情并未有丝毫减退,依然创作出这部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不仅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扛鼎之作,更是 1980 年美国电影《时光倒流 70 年》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 20 世纪伟大作家理查德·麦瑟森于 1976 年发表的小说《bid ti return》。理查德·麦瑟森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在通俗文学领域声名远扬,他的作品对当代众多知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片的主题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如一首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与影片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不朽的经典。它如同用音符编织而成的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令听众如痴如醉,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有人曾言,倘若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人遗忘,那么最后留存于世的,必定是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这首曲子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乐坛发生很大变化时期,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在十九世纪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这首狂想曲也表现了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可登台演出时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

 

拉赫玛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国外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