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能不能补救一下
秦毅神色微微一凝,严肃的道:“你是认真的?”杨震把各种原因分析一遍,最后道:“所以王爷还觉得很容易吗?”
秦毅原本觉得把上策和下策放一起执行没什么,如今听到杨震这么一分析,也感觉到事情有些偏离了轨迹。
确实,要么执行上策,要么执行下策,这一结合反而不伦不类,也为官场埋下不少隐患。
因为谁也无法保证,那些举报的他人的人是出于正义,或者是真正的为朝廷着想,亦或是想攻击政敌和眼红。
加上人心本就是贪婪的,到时候可能会举报成风,人人自危,谁还会把心思放在政务上?
作为一个官员,能把朝廷的政令执行个七八分,顺便贪一点,改善一下生活,这已经很难得了。
如果希望所有当官的人一心为了朝廷,为了家国天下,什么都不图,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根本不可能实现。
此刻,秦毅听了杨震的长篇大论,通透了不少,他想了想,道:“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只执行上策,文武百官会觉得皇上下达的圣旨很荒唐。”
杨震心中涌起强烈的反驳冲动,心想,现在的状况难道就不荒谬了吗?
可他稍加思索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如今事情已成定局,圣旨哪能说改就改的?倘若圣旨可以随意更改,那造成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设想一下,要是文武百官察觉到皇上是个优柔寡断、立场摇摆不定的人,今后圣旨还如何能让众人敬畏?
是不是只要有人劝说几句,皇上就会改变主意?又或者后宫吹吹枕边风,圣旨也得跟着变?
所以,圣旨就是至高无上的命令,即便存在一些偏差,只要不是错得离谱,就必须坚决执行。
这就叫两权相害取其轻,是最优解。
杨震没回答,秦毅似乎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没啥水平的话,认真的看了杨震一会儿:“俗话说,干大事要做到胸有成竹,你心中就没有点成算,非要等到结果?”
杨震有点无语,他现在不想说,就是想让秦毅和皇上轻松一点,既然他非要知道,那就抛点话题给他吧。
整理了一下思路,认真道:“等结果出来,就可以进行统筹,比如全国的粮食产量是多少?人口规模是多少?一个人一天吃多少?各个州府的人口和粮食的比值是多少,需要怎么调配和调整才合理,毕竟普通百姓要是吃不饱饭,就没力气干活,没力气干活,粮食产量就更低,这么陷入恶性循环了,还要思考储备多少粮食,应付天灾,应付边关战乱。”
秦毅听的一头雾水,也算不过来,打断道:“停停停,你说的都是什么鬼?本王的意思是怎么让世家把良田主动交出来。”所以能把良田搞到手,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杨震微微愣了愣,道:“这个更简单了,朝廷可以再下发一道政令,但凡良田的粮食产量低于平均值,朝廷有权收回土地,要是高出平均值,那就搞一些没有成本的虚爵作为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