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关宁兵退(第2页)

 当所有的士族豪绅都离开城头后,林之栋独自留在那里,目光凝视着关宁军远去的方向,以及那漆黑如墨的夜空。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轻声叹息。

 他知道,京畿地区又将陷入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之中。在这个动荡的时刻,他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盼。他期盼着官军能在太子殿下的英明领导下,最终击败闯贼,为陛下报仇雪恨。

 在吴三桂率领关宁军向山海关进军之时,两百多里外的京城,确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降官的府宅都是死寂沉沉,哀声不断,从昨日家中老爷被抓去以后,顺朝派来的催饷之人便到了,说要不按照品级交出银子,老爷就回不来了。

 陈府,作为前内阁首辅陈演的府邸,府中陈设也是富丽堂皇,颇为讲究,原本陈演正确被崇祯罢免去首辅一职,应该离开京城的,但家财众多,一直拖到了三月份,没想到等来了李自成。

 城破之时,陈演为求自保,主动向刘宗敏献上了白银四万两,并与成国公朱纯臣一同在皇宫内向李自成劝进。陈家本以为能在新朝中获得重用,却没想到昨日竟与其他官员一同被抓入李宗敏的府邸。此刻虽夜已深,但陈家的家人们仍在堂中焦急地商议对策。

 陈演的夫人孙氏坐在正堂之中,双手掩面,默默地擦拭着泪水。她的子女们则依次坐在堂下,长子陈世文、次子陈世昌,以及小女儿陈若瑶。

 在这几人中,只有陈世文是孙氏亲生的,今年已经三十几岁。尽管他的父亲是内阁首辅大学士,陈世文却并不热衷于读书。他在京营中担任千户之职,但实际上却很少到营中报到,整日在京城中流连于各种玩乐场所。

 陈世昌虽然聪明好学,却是由陈演的侧室所生。侧室病故后,他在陈府中备受冷落,很少得到重视。小女儿陈若瑶则与陈世昌同母,她从未踏出闺房半步,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气质。

 “母亲,请勿过于伤心。父亲虽被暂时扣留,但此举恐怕只是为了震慑其他官员。我陈家在顺军进城之际已展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度。刘大将军亦非滥杀之人,定会明白父亲的苦衷。相信不久之后,父亲便能官复原职,继续为新朝效力。”

 陈世文靠在椅背上,一手轻抚茶杯,一手则拨弄着一只精致的黄铜小炉,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在意的轻松。

 然而,陈世昌却持不同看法。他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神情冷静而坚定:“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闯贼在城中肆意抓捕官员,手段残忍,毫无礼贤下士之风。父亲投靠他们,恐怕难有好结果。与其如此,不如坚守名节,以身殉国。”

 陈世昌年约二十,自幼饱读诗书,是一位典型的儒生。他很少踏出陈府的大门,因此对官场的腐败和外界的险恶知之甚少。早在二月份顺军逼近京师时,他曾含泪恳求父亲陈演捐出家财以助守城,却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

 城破之后,陈演竟拿出巨额白银献给顺军将领,而家中的财产远不止这些。这一切让陈世昌深感悲愤,他觉得父亲辜负了皇恩,玷污了圣贤之道。然而,子不言父过,他不敢多说什么。

 如今,陈家已交出巨额白银,却依旧难逃被抓的命运。结合顺朝对京城百官的态度,陈世昌坚信这些降臣在顺朝眼中毫无价值。一旦他们被榨取干净,必将面临悲惨的下场。

 “混账!胡言乱语什么!”

 陈世昌的话音未落,陈世文手中的茶杯便如同脱缰的野马,朝着陈世昌疾飞而来。他满脸愤怒,眼中仿佛能喷出火来,死死盯着陈世昌。就连坐在一旁、用绢帕掩面抹泪的陈夫人也停下了动作,震惊地看着这一幕。

 “你这逆子,竟敢口出狂言,等老爷回府,定不轻饶你!”

 陈夫人也狠狠地瞪了陈世昌一眼,心中暗自思量,这个贱胚子生的孽畜,如今是越发无法无天了。这种关头,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看来之前对他的纵容和慈爱,都是白费了!

 “母亲息怒,二哥他也是一时情急,口不择言。”

 陈若瑶见状,赶紧跪在了陈夫人身边,低垂着头,为陈世昌求情。她的眼角也泛起了红晕,看起来楚楚可怜。陈夫人看了这个“女儿”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在明朝时期,小妾所生的子女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不能称呼为“娘亲”的,只能称之为“姨娘”或“小娘”。而对于家中的正妻,他们则必须恭敬地称呼为“母亲”。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即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需要受到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