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李岩现身(第2页)
多尔衮掌权之后,原本风光的两黄旗就有些边缘化了,被派遣到山海关南部,近海一带的小战场,又抽调了正黄旗的大部分精锐去支援多铎负责的北翼城一带。
在两黄旗的力保之下,鳌拜带领的镶黄旗白甲兵才能留在这里,但谭泰所领的正黄旗白甲兵都被抽调走,此刻宁海城突然杀出一支军队,顿时有些招架不住。
李双喜的亲兵见状,抓住机会大喊一声:“快撤!”
几人急忙带着受伤的李双喜,打马朝着顺军聚集的方向疾驰而去,鳌拜却没有心思去追击李双喜了,对亲兵吩咐道:“镶黄旗的巴牙喇勇士随我出战!这边也不要放松,尽快绞杀残余流贼!”
李双喜一行人历经艰险,终于撤回顺军的集结地,但眼前的局势却不容乐观。只见鳌拜虽已率领白甲兵远去,其留下的清军势力仍如铁桶般将顺军紧紧围困,局势异常紧张。此刻,顺军的人数劣势愈发明显。
面对这重重困境,李双喜强忍着重伤带来的剧痛,目光如炬,扫视着身旁仅剩的几百骑亲兵,以及那些在战场上仍不屈不挠、拼死抵抗的士卒。他知道,恐怕是很难突围了。
于是,李双喜毅然决然地抽出腰间长刀,刀光如寒月般凛冽,他运足力气,高声吼道:“所有人,向我靠拢!大顺将士!绝不向鞑子投降!”
“闯!闯!闯!”这激昂的呐喊声在战场上空回荡,激励着周围仅剩的一千余名英勇士卒。他们面对重重包围,毫不畏惧,一边奋力抵抗,一边有序地且战且退,逐渐凝聚成一个圆形阵势。
近海之畔,烟尘滚滚,这一支由两万多匹马和近一万人组成的庞大队伍,李岩击退了宁海城附近的正黄旗之后,率领这支士气高昂的大军,纵马扬鞭,向着西南方向疾驰而去。
这支近万人的军队,每人双马有余,这多亏于关宁军骑兵撤退之时,留在山海关的大量战马,让步兵也都骑上了马。
正如李岩所精准预判,多尔衮在成功夺取西罗城后,得知吴三桂率关宁军撤离的消息,其战略视线不禁转向了更为广阔的腹地,以至于沿海一带的防御出现了疏忽,尤其是孤立无援的宁海城,更是悄然间滑出了清军的警戒网。
这时,顺军虽然没有在近海一带投入太多兵力,但谭泰却防止意外发生,过于专注于与顺军在野外的直接对峙,其视线被眼前的战局紧紧牵引,竟未曾留意到不远处宁海城所潜藏的变数。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岩敏锐地捕捉到了战局的微妙变化,他果断下令,与杨坤、郭云龙、曹友义等将领携手,率领残余的关宁军精锐以及自己的本部力量,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自清军军后方悄然突袭,直击正黄旗的软肋。
随着一声令下,他们如潮水般涌向清军,瞬间击溃了正黄旗的防线,随后乘胜追击,向着西南方向疾驰而去,留下交战双方的一片惊愕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