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通惠河之战(二)(第2页)

 登上官船后,朱慈烺并未有丝毫松懈。他目光坚定而锐利,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做出决策。他随即下达命令:“务必抵挡住清军这一轮的攻势,坚持两个时辰。待清军疲惫停战之际,要迅速撤离并登船离开,派快马前去传信,银车如果赶不到,就全部推入河中!”

 这个命令犹如一道闪电划过夜空,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朱慈烺的决心和果断。将领们纷纷领命而去,他们脸上神情放松了一些,银子和性命相比又能算的了什么,看来太子殿下真是穷怕了,就是不愿意舍弃这些银子。

 厮杀声在远处城头上传来,战争的硝烟弥漫在空中,血腥气息开始在通州城中弥漫,征调的民夫在士兵的看护下仍然在往船上抬着银箱。

 这时船下一个亲兵上了船,对朱慈烺道:“殿下,有一个大鼻子佛郎机人自称钦天监的官员汤若望,想要求见殿下!”

 “汤若望?是他?快去请来。”听到这个名字,朱慈烺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和兴奋之色。

 对于这个在历经明清两朝的外国传教士,朱慈烺自然是印象深刻的。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是德国人。年轻时,他就对古老的东方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罗马神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来到大明传教。

 万历四十八年,汤若望踏上了大明的领土,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生活之旅。从那时起,他便与这片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学习汉语、儒家经典等知识,并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入了中国。

 当时的大明因为“南京教案”导致对天主教失去了好感,传教士纷纷被驱逐出境,汤若望来到之后,向朝廷献出了欧洲带来的天文仪器和翻译书籍等等,重新获得了信任,天主教得以在大明继续传播。

 汤若望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明廷的重视。他先后被任命为钦天监官员,负责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工作。他的到来,不仅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也为大明带来了新的科技理念。

 崇祯七年时,奉旨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又设厂铸炮,至此大明也可以做出各式红夷大炮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汤若望跟随着吏部右侍郎李建泰,以“代天讨贼”的名义出京。李建泰携带尚方宝剑,意气风发地出征。然而,他出师不利,攻打自家县城后,便躲进了保定。最终,保定城破,李建泰被刘芳亮生擒,而汤若望则侥幸逃脱。

 在逃亡途中,汤若望遇到了同样逃出的保定世家残存的张罗喆及其家丁张勇。他们先是一起前往通州,伺机南下,在通州躲了一段时间之后,听闻李自成了战败的消息,于是改变计划打算返回京城了解局势。

 此时,朱慈烺的人马进入了通州,将整个城池封锁起来。汤若望等人为了安全起见,躲藏在河岸的民居之中。兵荒马乱的,他们对这些士兵的身份一无所知,不敢轻易行动。

 直到远远的看到登船的朱慈烺时,汤若望才惊喜起来,一直高呼上帝保佑,于是带着张罗喆等人匆匆赶来觐见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