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商讨监国(第2页)
还有一点朱慈烺没有明说,以明末的局势,如果按照以前的惯例,由文官作为总督节制总兵武将,威慑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要想盘活这盘棋,让山东起到战略性意义,只有自己亲自抚军才行。
崇祯十五年发生的开封之战,就是总督不利,左良玉等总兵不听调,一味的保存实力,导致全盘皆输,若当时崇祯皇帝可以御驾亲征,情况会大有不同。
相比之下,几位武将对此事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像一些精明的武将如吴三桂等人,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丝惊喜之色。
如果太子继续统军,一旦战事有所失利,他们可以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战事胜利,又能获得更多在太子面前立功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保全自身,还有可能博得更大的利益,战时升官晋爵的机会可是更多的。
朱慈烺冷静而坚定地说道:“本宫决定暂且留在山东,在此做出战略部署,以防备清军可能的南下,为构建长江防线争取时间,既然如此,南地也需要有人尽快挂上监国之名,暂时主持南地事宜,若本宫留在此处,时间上恐来不及。”
最终,朱慈烺抛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杀手锏,第一点监国人选由这边指定,不给南堂人机会,第二点,今日就要确立内阁人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文官们终于勉强同意了朱慈烺的方案。毕竟,当前太子势大,而朝廷原本的体制已经几乎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妥协。
如果此时主事的是崇祯皇帝,在场的是原本朝中大所有臣,那么即使崇祯再怎么强硬,也不可能推行这样一个让朝中大臣们觉得不合理的方案。
这就是不被朝堂掣肘的好处,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朱慈烺知道,只有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在山东完成战略部署,牵制清军南下的时间。
监国的人选是第一个被推出来讨论的,和南堂一样,首选的当然还是福王朱由崧,也有些有着东林背景的不同意,推出了潞王朱常淓,但研究过这段历史的朱慈烺知道朱由崧和朱常淓是个什么东西,于是提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选——原唐王朱聿键。
朱聿键,生于万历三十年,今年已经四十二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后代,其虽然生于藩王之家,命运可谓是坎坷不平。
朱聿键的父亲朱器墭,虽然是唐王世子,但当时的老唐王朱硕熿却宠爱妾室之子,想废掉世子朱器墭,将朱器墭父子二人都关了起来,并打算将朱器墭和朱聿键父子二人活活饿死,幸亏王府中的一众小吏都看不下去,偷偷送些吃食给父子二人,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一关就是十六年,所以朱聿键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都是在软禁中度过的,一直到崇祯二年,朱器墭被毒死,老唐王打算顺势将宠爱的小妾之子推上世子之位。
但关键时刻,时任河南右参政的陈奇瑜在前往吊唁时,警告老唐王不得擅立改封世子,同时要奏明朝廷查清事情缘由。
老唐王做贼心虚,不得不立朱聿键为世孙,崇祯五年,老唐王薨了之后,三十岁的朱聿键正式继任唐王,封地南阳。
崇祯九年,清军破城入关,阿济格率军直袭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自告奋勇要出兵剿贼,向朝廷请命勤王,但至成祖之后,藩王不得掌兵,崇祯皇帝严肃的拒绝了他的请求。
朱聿键不死心,自掏腰包,在当地招募了数千兵丁,北上勤王,路上竟然遇上了闯军的小股人马,没有作战经验的一群人被打的落花流水。
以崇祯帝的性格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得知之后大怒,朱聿键你是何居心?然后革去了朱聿键的唐王之位,发配到凤阳宗室监狱,去守皇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