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本部集权(第2页)

 加上兵马大元帅与大明皇太子的头衔,北阁无疑成为当今大明的核心,而南堂则唯有配合之责。

 朱慈烺将整合各州府,以及地方的工作交给了内阁三人去办,并告诉方岳贡,可以启用船上押解的大顺官员去治理地方,前提不能是积年老贼,近年来降了李自成的,只要真心改过,过去一切既往不咎。

 待内阁三位大臣离去后,朱慈烺又与李岩和吴家父子就练兵及济南之事进行了商议,随后送他们离开。

 待众人皆散不久之后,李若琏步入房内,朱慈烺请两人坐下,此时没有了外臣在场,曹化淳也不再拘束,行礼后便坐在朱慈烺对面。

 灯火摇曳中,朱慈烺看着李若琏道:“鲁王府和孔家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李若琏禀报道:“殿下,臣已派遣亲信前往曲阜与滋阳县(兖州府治所),相信不久之后便会有消息传回。”

 曹化淳谨慎地说道:“此事牵涉到殿下的声誉,必须行事隐秘,绝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李若琏郑重地回应:“公公请放心,这些人都是我早先在京城时精心筛选出的得力助手,若有闪失,臣愿承担全部责任!”

 朱慈烺坚定地补充:“一定要详加调查,把鲁王府和孔家的所作所为,一件件都详细记录在案。我们镇守山东的成败与否,就看孔家和鲁王府的了。”

 朱慈烺微微颔首,问道:“刊印之事进展如何?城中是否有合适的书局可以承印?”

 李若琏答道:“城内恰好有一家专为各大寺院刊印佛经的书局,臣已安排人手连夜排版,明天便能大量刊印。”

 朱慈烺在沧州时,就已经想到了舆论重要性,当时在派遣了人员前往各地传播清军的种种暴行和剃发易服之事。

 在德州时,连夜书写了《建奴入塞记》,唤醒各地民众对清军残暴的集体记忆,从而激发百姓们一致抗清的决心,来到济宁之后,朱慈烺就想着利用明代的印刷技术,将这篇文章广而传播。

 朱慈烺微微颔首,曹化淳见状,继续禀报道:“殿下,奴才已差人四处寻觅擅长冶铁的工匠。幸得京城带来的银两,加之青州金岭铁石丰富,要在济宁重建兵仗局并非难事。”

 李若琏道:“先前殿下交待寻找孙抚台旧部之事,因行色匆忙,臣还未开始,请殿下恕罪。”

 孙抚台即是原右佥都御史、登莱巡抚孙元化,明末有名的火器专家和精通西学之人,可惜崇祯五年,因为登莱之变,被朝廷处死。

 朱慈烺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后世曾在登州出土了大量被掩埋的红夷大炮和火器,后考证为吴桥兵变时,孙元化为了火器不落入叛军之手所埋。

 仅仅十几年过去,这些火器保养维修之后,应该还有用武之地,再不济,也可当作参考,就算朱慈烺有手机这个外挂,有资料可以搜索,但有实物是最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