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夔门保卫战(二)

秦翼明得到的军令,就是尽量在毛儿坪前沿歼灭献营,若是抵挡不住,保存实力往九道拐关隘撤离,九道拐之后,长江沿岸便没有路了。

 献营攻破毛儿坪前线之前,明军便利用修在崖壁上的栈道和隐藏好的船只撤走了,这一战 ,明军损失了两千多人,几乎全身而退。

 献营的损失就更少了,被明军歼灭的几乎全都是充当炮灰百姓,本部士兵死伤一千都不到,献营的船队也浩浩荡荡的开到了毛儿坪。

 但献营此刻却不能继续进攻了,要想在长江之上,逆流而上,要不就依赖纤夫,要不就利用潮汐和风向。

 再往前的九道拐,而九道拐的河岸是陡峭的石壁,已经无法使用纤夫拉船,现在也不是利用潮汐的时候,便只能在毛儿坪两岸驻扎,等待时机。

 在针对四川的防守策略上,巡抚陈士奇与秦良玉的意见出现分歧,秦良玉主张在夔门部署重兵,将张献忠阻挡于夔门之外。

 而陈士奇则持有不同看法,其一,他认为夔门关隘年久失修,虽地势险要,但防守能力已大不如前,其二,夔门距离重庆较远,若派遣重兵驻守,将大大增加粮草的消耗。

 在他看来,四川地势险要之处众多,应沿长江逐步布防,消耗敌军的兵力。

 他计划亲自坐镇重庆,将主力部队布置在重庆咽喉要地铜锣峡,以逸待劳,等待张献忠自投罗网。

 原本历史上,陈士奇正是如此部署的,张献忠攻破夔门,击败秦良玉后,在万县休整了三个月,一方面筹备粮草,另一方面等待后续部队和家眷的到来。

 随后,他率军长驱直入,直逼重庆,沿途城池纷纷投降,只有在涪州时,遇到了曾英的顽强抵抗,被阻挡了一个多月。

 抵达铜锣峡后,张献忠发现明军重兵把守,火炮众多,铁索封锁江面,且峡口狭窄,两侧峭壁难以逾越,即便有三十万大军也难以施展。

 宋朝时,强大的蒙古军队也曾在此停滞不前,无法攻破铜锣峡,明初,汤和与廖永忠奉太祖之命,征讨占据蜀地的大夏国。

 汤和面对铜锣峡也曾一筹莫展,最终耗费巨大代价,绕道白盐山,伐木开道,花费了大量时间才将其攻破。

 张献忠的谋略更胜一筹,他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和全部船队迷惑牵制明军,随后亲率大部队弃舟登岸,穿越山林小道,强行军一百五十里。

 绕至重庆东侧,攻击了重庆西南方的江津县,并直接突袭佛图关,由于重兵皆集结于铜锣峡,佛图关很快失守,随后,献军两面夹击,攻下了铜锣峡,进而包围了重庆。

 献营仅仅用了不到六天的时间,便炸毁了重庆的城墙,攻入了城内,围离任的巡抚陈士奇,知府王行俭、重庆卫指挥使顾景,以及在重庆避难的瑞王朱常浩。

 通通被张献忠活捉,陈士奇、王行俭、王锡因为辱骂张献忠,被凌迟处死,一生信佛的朱常浩也被一刀剁了。

 重庆一众大小官员,无一人祈降,全部被处死,一万多明军俘虏,被张献忠下令割去耳鼻,又砍掉一只右手,然后被释放,以此来震慑其它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