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七月局势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北接蒙古草原,南扼晋中盆地,东距京城仅四百里,西控陕甘通道,大明朝将其列为“九边重镇”之首。
大同为草原游牧民族进取中原的必经之地,又是京师的西门户,所以大明历代都对其投入巨资,将其构成铜墙铁壁一般。
清廷要坐稳京城,首先要收取的便是大同,便派遣英亲王阿济格和投降的恭顺侯吴惟华带领五大军,六月中旬便来到了大同。
大同仍在姜襄的控制之下,他虽然打的是大明的旗号,但被顺清方夹在中间,肯定得不到任何支援。
于是,清军一逼近就投降了清廷,又一次将这个经营百年的军事重镇献给了清军,于是清廷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大同重镇。
夺取大同之后,相当于山西的门户大开,阿济格亲自坐镇大同,多尔衮下旨嘉奖了姜襄,并使其仍任大同总兵。
崇祯十七年七月,连年征战的神州大地,突然短暂的平静下来,西线的战事整体平稳下来,清廷已经占据整个北直隶和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而晋南方向,多铎带领阿克萨哈和石延柱将李自成赶入固关之后,收到了京城传来的旨意,要求多铎回京筹备定都事宜。
于是清军整体开始停止进攻,开始稳固占据的地区,并整编收拢的顺明两方的俘虏,整备力量,准备他日进取山西。
而李自成这边,真定之战失败之后,由固关进入山西,留下一支精兵驻守固关之后,于七月初抵达太原。
休整几天之后,将守卫山西重担交给制将军陈永福之后,并封其为山西节度使,总领山西军务和政务。
然后便继续返回陕西,准备统筹兵力,反攻被清军夺走的地区,此时的大顺,仍然控制着陕西全境,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的襄阳、荆州等重镇。
四川方向,张献忠攻破夔门之后,献营主力停留在长江边上的万县休整,一是等待后续部队和家眷抵达,二是修缮战船,为攻打重庆做准备。
去年被封为宁南伯的左良玉此刻拥兵武昌,正在坐观天下局势,其在收复武昌之后,收编流民和溃军,对外号称佣兵八十万,实际有二十万。
江南地区,被封为靖南侯的黄得功,已被朱聿键委以重任,坐镇庐州、滁州、和州等十一州县,负责该地区的防务,主要警惕左良玉的动向。
他原本拥有三万兵力,朱聿键又调拨了两万卫所兵及众多装备,使得其兵力增至五万,成为四镇中实力最为雄厚的。
与此同时,高杰部被移防徐州,手下有三万五千士兵,承担着徐州、砀山、丰县、泗州等十四州县的防御任务,主要是防御河南方向之敌。
刘泽清部则拥有两万多名士兵,原本驻守在淮安,负责山阳、清河、宿迁等十四州县的防务,但随着太子在山东坐镇,淮安以北的威胁已不复存在。
六月初,南京兵部命令刘泽清转移防线至南直隶安庆府,负责长江防线,协同黄得功防范武昌方向的左良玉部,此时正在移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