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富足的日常(第2页)

 这个过程效率极低,而且非常耗费体力。

 他忙活了大半天,也只得到了一小碗浑浊的、带着杂质的浅黄色油脂。

 “这样不行,效率太低了。”林风皱起了眉头。他知道,必须改进方法。

 他想到了加热。油脂在受热后,流动性会增强,更容易从原料中分离出来。

 于是,他将捣碎的石石油果种仁糊放入陶锅中,加入少量清水,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翻炒。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股奇异的、类似于坚果的焦香味弥漫开来。

 种仁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油脂开始渗出。

 当种仁糊被炒至深黄色,并且散发出浓郁的油香味时,他将陶锅从火上取下,趁热将炒过的种仁糊倒入之前准备好的兽皮袋中,然后再次用石板和重石进行压榨。

 这一次,效果明显好了很多。金黄色的、相对清澈的油脂,从兽皮袋中缓缓渗出,滴入下方的陶碗中。

 虽然产量依旧不算太高,但比起之前冷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林风欣喜不已。他将收集到的这些“果油”小心地储存起来,准备用来制作新的油灯。

 除了酿酒和寻找灯油,林风也没有忘记他之前的另一个重要目标——用“韧筋藤”的纤维制作更舒适的衣物。

 他之前已经成功搓出了“韧筋藤”绳索,证明了这种纤维的强韧。

 现在,他要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纺线和织布。

 他采集了大量的“韧筋藤”成熟果荚,将里面的白色纤维仔细取出、晾晒。

 然后,他开始尝试纺线。他没有纺锤,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将一小撮纤维用手指慢慢捻合、拉长,再续上新的纤维,使其连接成连续的细线。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和耗费眼力的过程。他捻出来的线,粗细不均,而且很容易断裂。

 但他没有气馁,一遍遍地尝试,摸索着合适的力道和技巧。

 他发现,在捻线之前,将纤维用草木灰水浸泡,然后捶打、梳理,可以去除部分杂质,使纤维更柔软,也更容易纺成均匀的细线。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他终于纺出了一些勉强可用的“韧筋藤”细线。这些线虽然不如现代棉线那般光滑细腻,但韧性十足,而且带着一种天然的浅米色光泽。

 有了线,接下来便是织布。这更是难上加难。

 他没有织布机,甚至连最简陋的腰机都没有。他只能尝试用最原始的方法——框架编织。

 他用几根笔直的竹竿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长方形框架,然后将“韧筋藤”细线作为经线,一根根地在框架上绷紧、固定。纬线则用一根磨尖的兽骨或者细木棍穿引,在经线中上下穿梭,来回编织。

 这是一种效率极低、劳动强度极大的织布方法。

 他每天只能编织出巴掌大小的一块“布料”。

 布料的质地也相当粗糙,经纬线之间还留有不小的缝隙,更像是一张细密的网。

 但林风没有放弃。

 他现在制作的,只是一块粗陋的“布”,但它代表着一种可能,一种摆脱兽皮、穿上更舒适衣物的可能。

 在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林风的生活品质在稳步提升。

 他有了忠诚的旺财,有了温顺的魅影,有了可以期待的美酒,有了照明的灯油,还有了正在缓慢成形的“韧筋藤”衣料。

 他的木屋,也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家”。

 陶器、玻璃器皿、各种工具、储存的食物和材料,将木屋填充得满满当当。

 壁炉的火焰,油灯的光芒,以及偶尔从手机中传出的音乐或游戏声,都为这个原始的小屋增添了文明的色彩和温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