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抉择(第2页)
董仲达微微眯眼,花白胡须随着呼吸轻轻颤动。他虽不完全认同,却也不急于说教,只是耐心道:"我朝官员升迁,往往重虚名而轻实政。譬如总结个'劝课农桑新法',或是'税赋征管良策',便可作为晋升之阶。"
林彦秋会意。以他在沧山县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之举,随便编撰个条陈,升迁自是易如反掌。
"父亲这是在教儿臣为官之道?"林彦秋苦笑,"儿臣但求为民做些实事,升迁倒是其次。"
董仲达闻言,不由想起这个自幼寄养在外家的儿子。先是在岳丈家受名儒熏陶,后又随国子监张祭酒求学。两位都是方正之士,只是教出来的弟子未免太过耿直。
"方布政使前日与为父商议,"董仲达捋须道,"他说副职政绩总要被分去大半,不如年后给你谋个实缺,主政一方。你意下如何?"
这番商量的口吻,让林彦秋容易接受许多。想起田同知这般上司尚可,杜县丞那等人物着实恼人,不由点头:"升迁儿臣不拒,只是...江南道的缺,父亲能说得上话?"
窗外竹影婆娑,将父子二人的身影投在宣纸屏风上。董仲达闻言轻笑,从多宝阁取下一卷《职官志》,缓缓展开。案上烛火摇曳,映得他眉间那道皱纹愈发深邃。
林彦秋话音刚落,董仲达突然仰天大笑,花白的胡须随着笑声不住颤动:"问得好!为父与你交个底,在江南道给你谋个六品实缺,倒也不难。"他端起茶盏抿了一口,"世人常说官官相护,要我说,不过是互为犄角,各取所需罢了。"
林彦秋冷笑一声,腰间玉佩随着他倾身的动作轻轻晃动:"还有党同伐异,互相倾轧吧?"
董仲达不以为然地挑了挑眉:"说得不错。"他忽然意味深长地笑了,"况且,我看你如今玩得也挺顺手。"
这一刻,林彦秋突然发觉,在父亲面前,自己的那点心机简直如同儿戏。他沉默下来,将回沧山县后的种种在脑海中细细梳理。这个过程中,许多事其实违背本心,可自己偏偏就那样做了。
"可是后悔了?"董仲达仿佛看透他的心思,笑吟吟地问道。
林彦秋摇头,轻吐一口浊气:"不曾后悔。只是这官场之浊,远超儿臣所想。"他整了整青色直缀的衣领,"但儿臣不会退缩,因为想做的事,离不开这个位置。"
董仲达露出欣慰之色,案上烛火将他眼中的赞许映得格外明亮:"好!你总算明白了。"他正色道,"现在做决断吧,这一级,升是不升?"
林彦秋从鎏金香盒中取出一支檀香,就着烛火点燃。袅袅青烟中,父亲的面容显得模糊不清。以自己这般年纪,按常理绝难升迁。父亲此言,究竟何意?
"父亲是要儿臣离开沧山县?离开桐城府?"林彦秋若有所悟。
董仲达面无表情地点头:"去翰林院或礼部过渡些时日。说实话,如今沧山县乃至整个桐城府,都不利你施展抱负。"
刹那间,林彦秋想起祝师爷、刘捕头等一众追随自己的人。最终他轻轻摇头:"儿臣不走。儿臣想凭真本事,为日后打下根基。"
董仲达猛地仰头,久久不语。待他再看向儿子时,脸上的笑意已尽数敛去,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肃穆。窗外一阵风过,吹得案上公文沙沙作响,烛火剧烈摇晃,将父子二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