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柒墨痕 作品

第112章 大宋来使,名扬天下

大梁,皇城。

 天色阴沉,乌云沉沉地压在皇城之上,似有暴雪将至。

 城中街巷交错,飞檐高楼之间白雾缭绕,灰砖青瓦隐在淡淡寒霭中,如藏锋之剑。

 宫墙之内,红砖金瓦巍峨庄重,御道两侧松柏参天,冷风过处,松涛低鸣,恍若虎啸龙吟。

 大梁的冬日自有一种肃杀与威严,仿佛天地之间都潜伏着隐隐杀机。

 而此刻,这座皇城中,却已静静涌动起另一层暗流。

 此时,大宋使团已至大梁整整十日。

 十日之中,他们觐见了大梁皇帝苏成钧,奉上国书礼仪,言辞恭敬而不卑不亢。

 随行之人多为大宋文坛名宿,其中更有圣人亲授弟子。

 此来名为修好,实则意在一试大梁文道之底蕴。

 据说,是大宋那位太子亲定的策划——通过一场“文道切磋”。

 当然这也是大儒们的意思,毕竟之前的传言大梁四皇子苏铭可以文圣转世。

 天下问道十分,苏铭独占八分!

 此次前来,不仅仅要彰显大宋儒学风骨。

 顺势于天下文士之间树立道统之名,并且还要打压苏铭!

 而这场比试,大梁应战者,大宋点名之人却是那位素有“圣人转世”之称的四皇子——苏铭。

 比试在皇宫内府之中举行,闭门对垒,外人不得观之,连朝中大臣也未能列席。

 数日之间,从《礼记》《春秋》之辨,到《尚书》《道藏》之诠。

 更以三日论治国之策,五夜破法理之纲,文辞如剑,意境如潮,战至酣处,几度伏案吐血。

 外人虽不得见其争锋,但每一日之后,大宋使团众人皆面色苍白,沉默寡言。

 有的双目空洞,失神呆滞,有的更是闭门不出,一连数日不曾露面。

 尤其第七日后,曾被誉为“大宋三才子”之一的温子渊。

 在归驿途中道心崩溃,当街失声痛哭,口中只念:“圣道何在?我……竟输了……”

 此言一出,虽被随行护卫仓促掩盖,但目睹者众,流言迅速传遍城中。

 “输了?”

 “大宋的文道圣徒,竟败在我大梁?”

 虽然比试从未对外公布结果,但城中百姓早已有了猜测。

 若非败得彻底,大宋众人何至如此?

 何至人人面色如灰、心气全无?

 更何至文士之间竟有人道心破裂,几欲疯魔?

 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坊间传言悄然流传开来:

 “大宋文道不敌大梁,被四皇子苏铭一人镇压。”

 “大梁文道,冠绝当世!”

 在酒肆中,在书馆里,在坊巷之间,许多士子与百姓皆为之振奋。

 甚至有人趁夜焚香祭孔,称“幸生大梁,文道未亡”。

 但,与民间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皇室与朝堂的异常安静。

 皇帝苏成钧对此只字未提,太子与诸皇子皆未言语,文渊阁诸儒也未发一辞。

 朝堂之上仿佛一道无形禁令,将整件事压了下去。

 反倒是境外之地,风波暗涌。

 烟雨楼消息极广,在比试之后便将此事传播至各国子民与朝堂耳中。

 随着时间推移,因为这件事天下都在关注着,再加上烟雨楼的暗中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