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使 作品

三百一十四章 囚笼(第2页)

“张卿免礼。”李晔将奏章推过去,语气带着压抑的愤懑和一丝属于年轻人的直接,“睦王自凤翔来奏,荐薛知筹入京,保高仁厚为陇州防御使。

杨复恭…哼,必定横加阻拦!朕受够了!朕欲借此二事,在朝堂之上,挫一挫他的气焰!让他知道,这天下,还是朕说了算!”他目光灼灼地盯着张濬,“张卿久历朝堂,深知其中关节,可有良策?”

张濬双手恭敬地接过奏章,就着灯光细细看去。他看得不快,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仿佛在权衡着每一个字的份量。

看完,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沉吟片刻,脸上露出一副感同身受的忧愤:

“圣上!阉宦弄权,祸乱朝纲,实乃国之大患!杨复恭跋扈更甚田令孜,视圣上如…唉!”他适时地打住,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臣每思及此,夙夜忧叹,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圣上欲振朝纲,臣…虽位卑言轻,亦愿效犬马之劳!”

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词,配上他那副情真意切的表情,让年轻的李晔心头一热,眼中期待更甚:“张卿忠义!依卿之见,此事当如何措置,方能成事?”

张濬浑浊的眼珠在烛光下快速转动了一下。

他摸清了天子的意图——年轻气盛,急于摆脱控制,却又缺乏老练的权谋手段。他需要投其所好,更要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圣上明鉴,”张濬的声音压低了,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意味,“杨复恭把持朝政,根深蒂固,尤掌神策军,此乃其嚣张之本。圣上欲行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与其正面硬撼,徒增风险。”

他顿了顿,观察着天子的反应,见李晔眉头微蹙但仍在倾听,便继续道:

“臣以为,圣上当以‘朝廷法度’、‘酬功任贤’为名,行堂堂正正之师!薛知筹之功,睦王奏表详实,此乃明证!圣上只需在朝议时,将此功勋反复宣示,强调朝廷赏罚分明之制。

至于高仁厚,睦王为国举荐良将,更是合情合理。圣上可着杜让能、孔纬等素有清望之臣,在朝堂之上引经据典,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古训,力陈其用人之道。”

他偷眼看了看李晔,见天子眼中露出思索,便加重语气:

“关键便在于此!圣上需稳坐御座,示以乾纲独断之姿!无论杨复恭如何咆哮反对,圣上只需坚持‘朝廷自有法度’、‘朕意已决’!

杜、孔二位相公,自会为陛下张目!只要圣上的旨意能发出去,这便是向朝野昭示:圣上,在收回权柄!那些被杨复恭压制的、心怀不满的朝臣,便会看到希望!人心,便会慢慢聚拢到圣上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