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试航归来(第2页)
他转过身,看着朱棣,眼神中充满了渴望:“父皇,您就成全儿臣吧!让儿臣去闯一闯,去拼一拼!说不定,儿臣还能给您带回来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朱棣看着朱高煦那副“热血青年”的模样,心里一阵好笑。这小子,还真会演戏!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煦说的有几分道理。
“惊喜?”朱棣摸着胡子,似笑非笑地看着朱高煦,“你小子,能给朕带来什么惊喜?难不成,你还能从海外带回来一个国家不成?”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这可说不准!万一儿臣真有那个运气呢?”
朱棣被他这话逗乐了,忍不住笑骂道:“你小子,还真敢想!”
“父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朱高煦眨了眨眼,一脸无辜地说道,“再说了,就算儿臣没找到什么理想家园,至少也能给大明开疆拓土,扬我国威嘛!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行了,朕知道了,祝你的梦想尽早实现。还有你说的也十分在理,家和才能万事兴,要是朱允炆懂得这句话,不去强硬削藩,逼死亲王,也许靖难本不可能发生。”
朱高煦内心激动,还是一脸平静的说:“多谢父皇成全!”
...........
谈完后续打算后,朱高煦并没有离开,而是提出,海外不比中国,在海外立足必须依靠各种人才,因此在船队里必须尽可能的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才:工匠、学者、农民等等。海外建设不光需要人才大明的各种书籍也必须带上。海外没有的茶叶、丝绸也需要带一部分生产物资,以满足日常需要,甚至可以创造财富。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求。”朱高煦拱手。
朱棣略感意外,这小子今天怎么要求格外多?但他还是耐着性子问:“还有何事?”
朱高煦说:“海外不比中原,要在那边立足,光靠几艘船、几千人可不行。儿臣以为,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得带上。工匠,得有吧?造船、修房、打铁,哪样少得了?大夫,得有吧?水土不服、头疼脑热,总不能硬扛。还有那些读书人,也得带上几个。到了那边,建学堂、教化百姓,总不能让一群丘八去教‘之乎者也’吧?还有那些种地的,更不能少。总不能到了海外,还指望中原的粮食吧?”
朱棣点点头,这些要求倒也在理。
朱高煦见朱棣没反对,胆子更大了:“除了人,还得有书。四书五经,那是立身之本,不能丢。农书医书,百工技艺,这些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更得带上。到了那边,开荒种地、治病救人、建造房屋,哪样都用得上。甚至一些佛经道藏,也得带上一些,我可不想让其他乱七八糟的宗教在那片土地上占据主流地位。”
“还有,大明的特产,茶叶、丝绸,这些好东西,能不能给儿臣带点种子、幼苗什么的?要是能在海外种出来,那可就发了!父皇您放心,儿臣一定严守秘密,绝不让这些宝贝落到外人手里。就算落到外人手里,我也要让他们花大价钱来买!”
朱棣听了,忍不住笑了:“你小子,倒是打得好算盘!这是要把大明搬空啊?”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儿臣这不是为您分忧嘛!您想想,要是儿臣在海外站稳了脚跟,那大明的藩属国,不就又多了一个?到时候,万国来朝,您的面子,那得多大?”
朱棣沉吟片刻,这小子虽然滑头,但这话倒也不假。要是老二真能在海外闯出一番名堂,对大明来说,倒也是件好事。“准了!不过,你小子可别给朕惹事!你先去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