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发现大湖与土著(第2页)
“冒险是肯定的,但收益更大。”朱高煦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不容置疑,“守着这片海滩,咱们能做什么?打渔晒盐能养活多少人?冬天吃什么?这大湖,就是咱们未来的粮仓,是咱们能不能在这片大陆扎下根的关键!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他顿了顿,看向周管事,“至于土人,王百户他们观察到的情况是,人数不多,主要在采集捕鱼,似乎并非好战的大部落。当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估算的湖泊南部边缘点了点,那里远离王百户发现土著活动的水域:“咱们不去招惹他们,选址在这里,湖的南岸,离他们远一些。先派五百精壮过去,带足三个月的口粮,农具、种子优先供应。武器也要带,每人配发腰刀、长矛,再带上五十张弓。火铳就先不必带过去了,一来节省火药,二来对付那些拿着木棍石矛的土人,刀枪弓箭足够了,没必要一开始就把压箱底的家伙亮出来。到了地方,第一件事就是伐木筑墙,挖壕沟,先建一个能自保的坚固寨子。建立寨子后可以自己寻找周围的事物,新威海也要供应一些补给。”
朱高煦不让他们携带火药,自有他的考量。丰泽是农垦点,不是军事堡垒,民兵维持治安、防备野兽或小规模冲突足矣。人手一支火铳听着威风,可火药、铅弹、维护都是大消耗,更别说训练成本了。眼下新威海百废待兴,每一分资源都要用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过早暴露底牌,也不愿让这些初来乍到的垦殖民手里攥着足以轻易挑起大规模冲突的利器。刀矛弓箭对付木棍石矛足够,还能让这帮人保持必要的敬畏心,知道谁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一方。武器代差必须保持,军队和民兵要有明确界限。
“那这五百人,是从新威海现有的人手里面抽调,还是从……”周管事赶紧追问,脸上带着忧色,显然是担心新威海本就捉襟见肘的劳力被进一步分薄。
“当然是从后续船只上岸、暂时还没分配固定差事的人员里挑选。”朱高煦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担忧,“新威海是咱们的门户和港口,根基不能动摇。木匠、铁匠、船匠这些技术骨干一个都不能少。大湖那边,就是要尽快开垦土地,把粮食种出来,争取明年能自己产粮,别再天天指望船上的陈米烂谷子。”他目光扫过众人,“这事就这么定了。周管事,你负责统筹人选和物资调配,优先挑那些有力气、肯吃苦、最好家里有几代种地经验的。王百户,你带路。三天后出发。”
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在地图上那片代表未知湖区的空白处点了点,语气变得严肃:“记住,到了地方,对那些土著,保持最大限度的警惕和距离。咱们是去种地的,不是去找麻烦的,能不接触就不接触。人家在湖那边打鱼挖草根,咱们在湖这边开荒种地,井水不犯河水最好。”
帐篷里有人松了口气,但朱高煦接下来的话又让他们把心提了起来:“但是,如果他们非要主动伸手,或者觉得咱们好欺负,那也别客气!五百条汉子,配上刀枪弓箭,不是吃素的。让他们尝尝咱们的刀枪够不够硬!打就要一次把他们打疼、打怕,省得以后天天来烦咱们。咱们的时间宝贵,得用在开荒种地上,而不是跟土人玩捉迷藏。”
他看着众人脸上那副既期待又紧张的复杂神情,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动,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当然,能不动手最好。和气生财嘛,至少眼下是这样。”他从腰间解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布袋,在手里掂了掂,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咱们带来的那些装饰品,先别急着拿出来。”他把布袋又系回腰间,“先留着。探明情况后,找个合适的时机,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用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换点他们手里的新鲜玩意儿,比如他们打的猎物,皮毛,或者只是问问路,打探点消息。谁知道这湖周围,除了他们,还有没有别的部落?他们之间是和睦还是互相看不顺眼?这些都得慢慢摸清楚。总之,第一步是立足,把寨子扎稳了,脚跟站牢了,再图谋后动。”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帐内众人,特别是负责屯垦和民政的几个管事,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带着一种长远规划的冷峻:“等到咱们的定居点像模像样,粮食能自给,人手也宽裕些了……人力,终究是根本。这片大陆广袤无边,光靠咱们带来的这点人,想开枝散叶,难。”他没有明说,但帐内几个心思活络的人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什么,气氛微微一凝。
“长远来看,人越多越好。如果…我是说如果,将来因为土地、资源起了冲突,或者他们主动挑衅,我们不得不动手,那俘虏是免不了的。”朱高煦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这些人,不能白白养着,也不能随意杀了。可以慢慢来,先让他们干活,修路、挖矿、垦荒,什么都行。然后,教他们说我们的话,学我们的字。孩子尤其要抓紧,送到学堂里,和咱们的孩子一起念书,学《三字经》,学《千字文》,学孔孟之道。时间久了,几代人之后,他们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会议很快结束,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整个新威海再次像上了发条一样高速运转起来,甚至比刚登陆时还要亢奋几分。发现内陆大湖和肥沃土地的消息不胫而走,像干柴遇上了烈火,迅速点燃了整个营地。连日劳作带来的疲惫和对未来的些许迷茫,似乎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冲淡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