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农业研究院(第2页)
“好!”朱高煦走到桌边,指着那几袋刚“借”来的种子,“咱们从土人那里弄来的这些新玩意儿,还有咱们从大明带来的麦种、稻种,脾性肯定不一样。”他看向王初五,“你最有经验,就由你牵头,先搞个‘作物适应性实验’。怎么搞?简单!就在试验田里,划几块地出来,一样的土,一样的水,把这几种子都种上,看看哪个发芽快,哪个苗壮,哪个不容易生虫,哪个更耐寒,哪个更耐旱。”
“好!”朱高煦走到桌边,俯身看着那几袋湿漉漉、沾着泥土的种子,眼中是难以掩饰的兴奋。他指着袋子,“咱们从土人那里‘借’来的这些新玩意儿,还有咱们从大明带来的麦种、稻种,脾性肯定不一样。这地,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试。”
他看向王初五,这位老农显然是几人中的主心骨。“老王,你最有经验,就由你牵头,先搞个‘作物适应性实验’。”朱高煦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就在试验田里,划几块地出来,一样的土,一样的水肥,把这些从土著那里来的种子,还有咱们的麦子、稻子,都种上。别嫌麻烦,分开种,看看哪个发芽快,哪个苗壮实,哪个不容易生虫,哪个更能扛住咱们这儿早晚那股子凉气。都得拿小本本仔细记下来,每天去看,每天去记,这叫数据,以后有大用处!”
他又转向那个沉默寡言、种菜格外好的中年汉子李四五:“李师傅,我瞧那些波瓦坦人种地,省事是省事,高秆子我们就叫它玉米、爬藤的豆)、趴地的我们就叫它南瓜,一窝蜂种在一起。你琢磨琢磨,咱们能不能学过来,再改改?”他蹲下身,用手指在地上画着,“比如,那高秆子之间留多宽的道儿,爬藤的才能爬得开,还不至于把底下趴地瓜的日头全挡了?《齐民要术》里头也讲究个作物搭配,互相帮衬。你多试试几种距离,几种搭配,看看哪种长得最好,收成最高。”
接着,他看向那两个辽东来的屯垦兵:“老周,老孙,咱们这地方,河谷边上有些坡地,看着可惜了。雨水一冲,好土都跑了。你们在大明见过梯田吧?想想办法,怎么把这坡地也利用起来,修成一层层的,像楼梯一样,既能保水保土,又能多种粮食。这活儿交给你们,带几个人去试试。”
“至于选种,”朱高煦站直身,声音沉稳下来,目光扫过所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从今年收成就开始!不管是玉米棒子,还是麦穗稻穗,收的时候都给我瞪大眼睛瞧仔细了!哪棵苗长得最高最壮,哪个穗子最大最饱满,颗粒最结实的,单独给我摘下来,系上红绳做好标记,小心晒干了,专门收好,这才是明年最好的种!”
他顿了顿,看着几人若有所思的表情,又加了一句,像是不经意间提起:“还有啊,你们没事多在地里转转,留心看看。有时候,这边的庄稼和那边的庄稼种得近了,会不会结出些不一样的籽儿来?比如这块地的玉米是黄的,那块地是白的,种得近了,会不会一根棒子上长出黄白两色的粒来?或者这棵稻子高,那棵稻子矮,它们的后代会不会有高有矮?多看看,多记记,说不定这里面也有门道呢。”
朱高煦心里暗笑,孟德尔大神,就看你们能不能自己悟出来了,我只能帮到这儿了。
一个养马的汉子张廿八忍不住挠头,憨厚地问:“王爷,那……那最大最好的不留着吃,光留着当种,怪可惜的咧……”
朱高煦被他逗乐了,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廿八啊,你这眼光就看到鼻子尖儿了!一顿饭的可惜,换来以后年年岁岁的好收成,你说哪个划算?等以后,用这好种子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了,那最大的棒子、最沉的麦穗,管够你吃!让你拿来喂马都行!现在这点‘可惜’,是为了将来顿顿都能吃饱吃好,是为了咱们新明能在这扎下根!”
他又对张廿八和另一个养马兵刘三说:“还有你们俩,马匹和耕牛也是咱们的命根子。怎么配种才能生出腿脚更利索、力气更大的小马小牛?不能光凭老经验,也得记下来,哪匹公马配哪匹母马,生下来的小马驹有啥特点,都记清楚。还有,马粪牛粪怎么堆积发酵了再去肥田效果最好?别嫌脏,这里面学问大着呢!拿出你们在辽东伺候军马的本事来,好好琢磨琢磨!”
“最后,”朱高煦的声音沉了下来,目光扫过每一张专注而略带激动的脸,“你们琢磨出来的这些门道,不能烂在自己肚子里。得想办法记下来,传下去,让所有人都学会。咱们这里识字的人不多,但总有办法。你们口述,找识字的人帮忙记录,哪怕是用炭笔画图,也要把经验留下来。日积月累,汇编成一本咱们新明自己的《农书》!”
他加重语气:“每个月,初一、十五,就在试验田边上,搭个棚子,开个‘田间学堂’。你们几个轮流去讲,把怎么育苗、怎么施肥、怎么辨别病虫害、怎么给牲口配种的诀窍,掰开了揉碎了,讲给那些青壮们听。让他们不光出力气,也动脑子。好法子要尽快推广开,咱们才能更快地站稳脚跟。”
看着五人眼中那股子劲儿,朱高煦又补充道:“干得好的,年底论功行赏!不来虚的,就来实的!谁要是真能捣鼓出高产的新稻种,或者让那玉米亩产翻上一番,我,朱高煦,亲自牵一头最壮实的耕牛,送到他家门口!”
“哗!”这话一出,五个人眼睛都直了。耕牛!在这片刚开垦的土地上,一头壮实的耕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能多开几亩地,意味着省下无数力气,意味着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盼头!张廿八激动得脸通红,搓着手,仿佛那头牛已经在他眼前晃悠了。
王初五深吸一口气,代表众人,再次郑重抱拳:“王爷如此信重,俺们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绝不辜负王爷的期望!这《农书》,俺们一定想法子弄出来!这田间学堂,俺们一定讲好!”
“谢王爷!”其余四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被点燃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朱高煦满意地点点头,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稍定。粮食是根基,人才更是关键。这农业研究院的第一步,总算是踏稳了。有了这些懂行的“研究员”带头,新明帝国的粮仓,总有装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