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南下巡视(第2页)

这片区域的气候,是他当初翻阅残存资料,结合一些模糊的地理知识,硬着头皮推断可能适合种植茶、桑的地方,赌的成分不小。

他被引到一片开垦出来的缓坡地上。

放眼望去,一株株茶树苗整齐排列,顶着烈日努力伸展着嫩绿的叶片。

虽然看着还很稚嫩,但那顽强的绿意,总算没让他当初的冒险彻底落空。

负责此事的农官姓陈,是个从杭州跟过来的老茶农,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此刻却小心翼翼地禀报:“殿下,这些茶苗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杭州良种,费了好大劲才伺候活过来的。”

“这边的水土和气候,跟杭州还是有点不一样,刚种下去时折损了不少,好在摸索出些门道,如今都已发出芽来。”

“只是这茶树不比庄稼,长得慢得很,要尝到第一口新茶,怕是真得等上三四年。”

朱高煦蹲下身,捻起一点根部的土壤,放在鼻尖闻了闻,又仔细看了看几株茶苗的叶片,发现有些叶尖微微发黄。

“土地肥力似乎有点缺少。”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

“杭州那边,山地种茶,多用什么肥?”

陈农官愣了一下,没想到汉王会问得这么细,连忙答道:“多用山里沤熟的杂草枯叶,还有豆饼、菜籽饼之类。”

朱高煦点点头:“这里的落叶林多,沤肥应该不难。”

“另外,我记得有些地方种茶,会在土里掺些烧过的草木灰,或是松针,你们可以少量试试,看看效果。”

他也是凭着零星的记忆随口一提,具体原理早就忘光了。

陈农官却听得眼睛发亮,连连应是,觉得汉王果然见识广博,连种茶的门道都懂。

“告诉用场。”

能不能在新大陆喝到好茶,乃至出口欧洲就看这些农人了。

随后,他又去看桑园。

桑园的规模比茶园小得多,坡地上稀稀拉拉栽种着大部分比人还矮的桑树苗,看着更显孱弱。

只有靠近定居点边缘的一株老桑树,被精心呵护着,枝繁叶茂,显得格外突出。

那是当初不惜代价,连着巨大的土坨,用特制大木盆装着,一路从江南运过来的宝贝疙瘩。

负责养蚕的是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为首的王大娘指着那棵老桑树旁一个用草席和木头搭起的简易暖棚。

“殿下,蚕种金贵得很,路上就损耗了不少,如今就指望着这棵老树的叶子,先紧巴巴地养着这几百条蚕宝宝,保住这点香火。”

她脸上带着愁容:“这些小桑树长得太慢,叶子不够吃,根本没法扩大养殖,只能盼着它们快快长大。”

朱高煦走到暖棚边,掀开草帘一角,看到那些白白胖胖的蚕正在贪婪地啃食着嫩绿的桑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丝绸,这不仅仅是贸易品,更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在这片远离故土的新大陆上,如果能重新织出属于新明的锦绣绸缎,其意义远超经济价值本身。

这关乎到文明的延续,关乎到“谁是华夏正统”的文化认同。

“这老桑树,可有什么法子让它多发些叶子?”

朱高煦问道。

王大娘摇摇头:“已经是好生伺候着了,肥水不敢缺,虫也不敢让它生。”

朱高煦想了想,又问:“有没有试过,在春天发芽前,适当修剪掉一些老枝、弱枝?兴许能促使它发出更多新枝嫩叶。”

王大娘听得一愣一愣的,修剪桑树?这法子倒是新鲜,以前没听说过。

“回头……回头我找人试试?”

“好生看顾,需要什么,无论是人手还是物料,及时上报,不可耽误。”

他再次叮嘱负责的官员,语气郑重。

他又去巡视了造纸作坊。

工匠们呈上来的纸张,入手粗糙,颜色也有些发黄,带着草木纤维的韧劲。

这纸,比起江南苏杭的上等宣纸自然是天差地别,但用来书写记事,传递政令,已然足够。

朱高煦捻起一张,对着光看了看,纤维分布还算均匀,没有太大的窟窿。

能自己造纸,意味着文书往来不必再完全依赖从旧大陆运来的昂贵存货,帝国的行政系统才能真正高效运转,乃至新大陆的烟叶也需要这些纸张来制成卷烟。

他对负责的工匠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挑些最好的,用油布包好,随船队带回新京,同时也挑一些纸张完整,但是没有做好不能顺畅写字的纸一样送到新京。”

工匠脸上顿时因他们的工作收到了王爷的认可而露出了喜色,连声应诺。

离开新威海时,朱高煦站在旗舰的船头。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面而来,他望着那条逐渐缩小的海岸线,目光深邃。

船队调整航向,沿着海岸线继续向西,目标是最后一个,也是地理位置最为关键的定居点——上海。

他的脑海里,如同展开了一副动态的地图。

北边的新郑州,那些河南老农把土地侍弄得有声有色,未来或许还能依托五大湖周边的矿藏搞点冶炼。

途经的新杭州,港口条件优越,移民成分复杂,商业贸易的潜力已经显现。

刚刚离开的新威海,虽然茶苗桑树还显稚嫩,造纸也才起步,但代表着未来经济作物和文化基础的希望。

每一个据点,都像是一枚精心布置的棋子,各有侧重,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