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收获(第2页)
旁边一个年轻些,约莫三十出头的农户,是去年才从福建沿海过来的,闻言也放下碗筷,大声接口:
“殿下,王老丈说得在理!咱们福建老家的田,那是祖祖辈辈一锄头一锄头从山坡上抠出来的,金贵得很,伺候起来也得跟伺候祖宗似的,小心翼翼。”
“这儿的地,就像是还没驯服的野马,野性大,劲头也足,但底子是真好。咱们现在是粗放些也能长出庄稼,往后多花些心思,把这‘野马’慢慢驯熟了,让它听话,变成咱自家的‘良驹’,那产量肯定能把那些老田给比下去!”
他说得兴高采烈,还忍不住挥了挥拳头,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大丰收的景象。
另一个脸上带着海风吹拂痕迹的中年汉子,他咧嘴一笑:“殿下,俺老张是个粗人,不会说那些文绉绉的大道理。俺就觉得,这地实在!不像那无情无义的大海,说翻脸就翻脸,前一刻还风平浪静,下一刻就能把人吞了。”
“在这地上,只要咱肯弯腰下力气,它就肯出粮食,饿不着肚子,这心里头啊,就跟揣了个热乎乎的窝窝头似的,踏实!”
这话引得周围农人们一阵善意的哄笑,气氛更加轻松热烈。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农人,带着各自家乡世代相传的耕作智慧,在这片新土地上碰撞、融合,正一点点摸索着最适合这里的农法。
朱瞻壑在一旁也听得格外认真,虽然许多农事术语他还不大明白,但看着父亲与这些朴实的农人相谈甚欢,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那种发自内心的、不掺任何虚假的笑容,他隐约感觉到一种名为“希望”和“归属”的东西,正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茁壮生根发芽。
午歇过后,众人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紧张的收割之中。
收获的粮食,经过初步的脱粒、扬场,再摊在各处能找到的空地上晾晒。
几天下来,一袋袋颗粒饱满的麦子和金黄的小米便堆满了各家各户临时搭建的谷仓,甚至有些人家堂屋里都腾出了地方,用席子围起来堆放粮食。
那沉甸甸的粮袋,就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这片新土地给予他们的最实在的幸福。
喜悦之后,便是定规矩的时候。
朱高煦下令,今年的田税,由各家农户自行用纸笔写明田亩数量与收成,再亲手画押按印。
随后,再由户部派出的专职司计官吏,手持账簿,进行抽查复核。
消息传开,各家农户的屋檐下,便多了些窃窃私语。
“当家的,这……报多少合适?”
一个农妇探头探脑,看着自家汉子对着一张粗纸抓耳挠腮。
“殿下说了,据实上报。咱们有多少就报多少,莫要耍小聪明。”
汉子闷声道,额上渗着汗,不知是热的还是紧张的。
“可万一……”
“没有万一!殿下是什么人?火眼金睛!再说了,这十抽一的仁政,几辈子才能遇上?咱们要是还藏奸耍滑,那还是人吗?”
负责此事的新京地方官员特地来向朱高煦请示。
“殿下,若是有人胆敢瞒报呢?”
官员躬身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对人性的不确定。
朱高煦端起案几上的大麦茶,吹了吹浮在面上的热气。
“瞒报者,一经查实,交由新京地方的法院审理判决,类似于之前的对簿公堂,将证据展示出来,如何由专门负责审案的官员审理判决。”
他放下茶杯,声音平稳。
“一经查实,所瞒报之粮,不仅要悉数追缴,还要处以所瞒部分三倍之罚金。”
“另外,今年的税率,暂定为十取一。”
朱高煦补充道。
新明帝国的第一批税粮,就这样在一个新的制度下,顺利地收缴入库。
新建的官仓,一排排矗立在新京郊外地势较高之处,并且考虑了通风与防潮。
朱高煦亲自带着周启年等一众官员,巡视了每一座粮仓。
他走进一座刚装满大半的仓库,空气中弥漫着新粮特有的清香。
他随手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在掌心掂了掂,颗粒饱满,干燥清爽。
“粮仓的防鼠防雀工作,做得如何?”
“回殿下,各仓都按照大明粮仓的方法保存粮食,夜里还有专人值守,目前未见鼠患。”
负责粮仓恭敬地回答,指了指墙角堆放的几个捕鼠笼。
“这粮食,是咱们新明的命根子,一粒都不能糟蹋了。”
他对随行的官员们强调,语气严肃。
看着眼前一座座粮仓内堆积如山的粮食,官员们脸上都露出了踏实的笑容,这黄澄澄的粮食,比金银更能让人安心。
朱高煦心中却在盘算另一件事。
各家各户自行存粮,总归没有集中管理便于长久保存,一般百姓家存个一年的口粮也就差不多了,储存量太小也不专业。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警惕那些逐利的商人。
新大陆物产丰富,但人口尚少,市场也未完全成熟。
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灾年,或是某些商人嗅到了“商机”,粮价波动,他们便可能趁机囤积居奇,低买高卖。
长此以往,不仅会扰乱民生,甚至可能用粮食作为筹码,兼并土地,动摇他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
大明朝的土地兼并何其惨烈,他可不想在这新大陆重蹈覆辙。
“得设立一个官营的粮食贸易机构。”
朱高煦暗自思忖,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
这个机构,平日里可以按照一个公道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吃用之外的余粮,进行专业的统一储存和保管。
遇到灾年,或是青黄不接之时,则可以平价卖粮,平抑粮价,赈济灾民。
丰年谷贱之时,则可以启动保护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挫伤农户的耕种积极性。
这不仅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是为了长远的社会稳定,防止土地过早地、大规模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用政府的大手调控市场那无型的大手。
他要让这片新大陆的农民,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而不是辛辛苦苦几代人,最后却落得个流离失所的下场。
这个念头一生出,便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这“常平仓”的升级版,或者说,一个初级的“国家粮食储备集团”的雏形,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这不仅能稳定物价,更能成为帝国掌控经济民生的重要手段,其战略意义,不亚于一支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