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宪法与国旗(第2页)
“至于何为‘重大事项’与‘公共利益’,宪章后续将明确,须由议事会与内阁共同审议,并呈报于皇帝,方可认定。绝非地方一二级官吏所能擅专。”
“而‘适当补偿’,则以征用之时,该财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为基础,辅以一定的抚慰金。具体细则,将由其他法案另行规定,务求公开透明,杜绝舞弊。”
“孤要的是国家的有序发展,而非纵容豪强兼并,或官吏鱼肉百姓。此条款,是为公,非为私。”
他的解释,掷地有声。
将“征用权”的启动程序提升到中央层面,并承诺以立法形式规范补偿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众人的疑虑。
议事会的构成,也进行了一番讨论。
一位出身大明世家,在新大陆亦颇有影响力的儒生站了出来,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解,甚至是一丝不满。
“殿下,草案规定,议事会人数上限为六百人,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议席,且由省级议事会按照各省名额选举议员,此尚可理解。”
“然,其后规定,议事会中,农民、商人、儒生三者,每类代表必须占据总议席之二成。此条……臣,恕臣愚钝,实难苟同!”
他深吸一口气:“自古士农工商,各有其位。农为国本,士为四民之首,此乃常理。商人逐利,重末轻本,若使其与士、农平起平坐,共议国是,岂非本末倒置,纲常错乱?”
“况且,若三类各占二成,合计便是六成。剩余四成之议席,又将如何分配?军中将士,百工技匠,是否亦有其位?”
这位儒生的发言,如同捅了马蜂窝。
堂下,儒生群体大多面露赞同之色。
而几位小商小贩代表,则是欲言又止。
朱高煦神色不变,静待他说完。
“卿之所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然,时代已然不同。”朱高煦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我大秦立国于新大陆,工商贸易乃是强国之基石,与农耕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关键!”
“若无商人沟通有无,输送物资,我大秦如何积累财富,供养大军,开拓疆土?”
“所谓‘重末轻本’,乃是故旧之见。在我大秦,农、工、商,皆为国之栋梁,无高下之分,唯分工不同而已!”
这番话,振聋发聩。
直接将商人地位提升到与士、农并列的高度。
“至于各类代表之比例,”朱高煦继续解释,“农民、商人、儒生各占二成,此乃底线保障,确保其声音能被听到。”
“剩余百分之四十,则根据各省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由选举产生。军方代表,工匠行会,乃至开明之原住民部落代表,皆可有机会进入议事会。”
“朕要的,是一个能够代表最广泛民意,能够容纳各方声音的议事会。如此,方能集思广益,使决策不偏不倚。”
“至于儒生,”他看向那位发言的儒臣,“儒学乃华夏文化之瑰宝,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仍有其价值。但,治国之道,亦需与时俱进。固守陈规,无异于刻舟求剑。”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观念。朕希望,我大秦的儒生,能成为新思想的引领者,而非旧秩序的卫道士。”
一番话下来,堂中争论愈发激烈。
支持者认为此乃开明之举,能极大激发社会活力。
反对者则忧心忡忡,认为此举破坏传统,后患无穷。
朱高煦并不急于达成一致。
思想的碰撞,本就是制定宪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要的,是充分的讨论,最终形成一部能够为各方所接受,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大法。
这场关于宪法草案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日。
从议事会任期,到征用权界定,再到议席分配,每一个条款都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朱高煦时而耐心解释,时而据理力争,时而也从善如流,对一些措辞和细节进行了调整。
待到黄昏时分,草案的大部分条款,总算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尽管仍有分歧,但框架已然确立。
朱高煦见状,示意内侍。
“诸位,宪法草案,暂议至此。接下来,请诸位观赏一番,我大秦未来的旗帜。”
众人精神一振。
国号已定“大秦”,宪法初具雏形,这旗帜,自然也是万众期待。
两名侍卫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巨大的红色画作。
当那面融合了双头鹰、日月星辰、翼善冠与金色双龙的旗帜完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议事堂内,陷入了一片寂静。
红色的底,金色的纹。
威严,华贵,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开拓进取之气。
双头鹰顾盼东西,日月星辰昭示传承,翼善冠彰显正统,双龙环绕更添华夏神韵。
“此旗,名曰‘大秦龙鹰日月旗’。”朱高煦的声音充满了自豪。
“红底,我国应以红为尊,红色最为鲜艳,也是血值颜色。以血为犁为剑,在新大陆打拼出一个真正强盛的国家!”
“金色双头鹰,瞰视四方,寓意我大秦胸怀天下,锐意进取。”
“鹰胸之日月星辰,乃大明之徽记,示我等不忘根本,源远流长。”
“鹰顶之翼善冠,昭示华夏正统,光耀新陆。”
“环绕之双龙,则是我华夏万世不移之图腾,护佑我大秦国运昌隆,万代绵长!”
一番解释,将旗帜的每一处细节,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堂下众人,无论之前持何种政见,此刻都被这面旗帜的恢弘气势所震撼。
武将们看得热血沸腾。
儒臣们则从日月星辰与翼善冠中,看到了文化的延续与正统的彰显,心中的抵触消减了许多。
商人们更是觉得,这面旗帜足够威风,足以成为他们远航贸易时最坚实的后盾。
“好!好一面大秦龙鹰日月旗!”一位老将军抚掌大赞,“有此旗帜,何愁天下不定!”
“殿下巧思,将传承与开拓融于一旗,实乃神来之笔!”一位年轻儒生亦是满脸钦佩。
国旗的亮相,成功地将众人因宪法争论而有些分裂的情绪,重新凝聚起来。
朱高煦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
“此旗,便是未来我大秦将士征战四方,万民景仰之所在!”
他收回目光,最后宣布:“建国大典,孤意,定于今岁深秋十月。届时,日月山河,皆将见证我大秦之崛起!”
十月,秋高气爽,亦是丰收之时。
以丰收之季,肇开国之基,寓意再好不过。
众人闻言,皆躬身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