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紫禁城”?(第2页)
这哪里是在规划几栋房子?这分明是在用砖石梁木,为这个新生帝国铸造筋骨,刻画灵魂!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林永康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开口:“那……太庙呢?”
祭祀祖先,这可是华夏千年不变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太庙自然要建。”朱高煦颔首。
“太庙的整体规制,就照着大明旧制来,不能忘了根本。不过,主殿的梁柱,就别费劲去找什么金丝楠木了,北美大陆有的是好胡桃木,料子又硬,纹路又漂亮,足够用了。祭祀的那些礼仪、文化,跟大明那边一样,这是咱们的根,不能断!”
一番规划下来,一个集皇权、民权、法权于一体,兼顾传统与创新的核心政治区域蓝图,已然清晰可见。
“如此浩大的工程,人力与工期……”财政大臣有些担忧。
新大陆地广人稀,劳动力本就紧张。
“人力方面,可计划利用部分归化土著参与修建。”朱高煦的回答很直接。
“我大秦推行《宅地法》,吸引汉民垦殖。对于归附的土著部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参与到帝国的建设中来,习得技艺,获得报酬,也能更好地融入我大秦。至于工期,此事不急于一时,预计五至十年,能初具规模便可。不可因此过度征发民力,耽误了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这些国家正事。”
规划既定,接下来便是选址。
朱高煦亲自带着工部官员和堪舆术士,在新京城周边反复踏勘。
最终,他们选定了新京定居点北面,一片两河交汇的开阔平地。
此地三面环水,视野开阔,按照风水理论,乃是藏风聚气的上佳宝地。
“便在此处了。”朱高煦一锤定音。
“新的‘皇城’,坐北朝南,居中而立,象征帝王执掌中枢,统御八方。”
“国会大厦,位于皇城之西,面朝东方,象征民意如日初升,光照万物。”
“最高法院,则位于皇城之东,面向西方,象征法律之威严,如金之肃杀,裁断分明。”
三座核心建筑,品字形布局,各守一方,又隐隐互为犄角,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
消息传出,朝野之间,并非一片赞同之声。
一些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老臣和宿儒,听闻皇城规模被大幅削减,顿时痛心疾首。
他们联名上书,痛陈此举“有伤国体”、“寒酸失仪”,认为堂堂天朝上国,宫室若不恢弘壮丽,何以震慑蛮夷,何以体现君权神授之威严?
“简直是胡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儒生,在议事会上拍着桌子,情绪激动。
“我华夏自古便以宫室之壮丽,彰显国力之强盛,君权之尊崇!如今殿下竟要将皇城缩减至区区二百亩,这与寻常富户的宅邸有何区别?传扬出去,岂不令四夷耻笑,说我大秦君臣,如同草台班子一般?”
“就是!就是!”立刻有几位代表附和。
朱高煦端坐于主位,静静地听着这些反对的声音。
待他们说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力量。
“诸位老先生的心情,孤能理解。你们忧虑国体,维护传统,其心可嘉。”
他话锋一转,变得凌厉起来。
“但是,孤要问一句,何为国体?何为威仪?”
“是靠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堆砌出来的吗?是靠着百姓的累累白骨和民脂民膏供养出来的吗?”
“若是如此,那前朝大汉、大隋、大唐、大宋等等,宫城何其雄伟,为何最终还是落得那般境地?”
“孤告诉你们,真正的国体,是国家的强盛!真正的威仪,是万民的归心!”
“天子之威,在于能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在于能让国家疆土稳固,外敌不敢觊觎!而不在于他住的宫殿有多大,多奢华!”
“若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纵使皇帝住在瑶池仙宫,那也不过是独夫民贼,其威仪何在?其国体何存?”
朱高煦站起身,走到那些老儒面前,目光灼灼。
“我大秦,立国于这片新大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要讲求务实!”
“孤要建的,不是一座囚禁帝王、隔绝天下的牢笼,而是一个高效运转、服务万民的政务中枢!”
一番话说得那些老儒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他们或许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在道理上,却无法反驳朱高煦的诘问。
最终,在朱高煦的强力推动下,新京核心建筑群的规划方案,正式敲定。
数月后,在新京北郊,那片被选中的土地上,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朱高煦亲率文武百官,祭拜天地山川。
当第一块奠基石被稳稳安放,他站在那片初平的土地前,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以及远处蜿蜒流淌的两条大河,心中感慨万千。
他对身边的群臣沉声说道:“诸位,今日我等所奠定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基石。”
“此城,非砖石所能砌成,亦非人力所能独建。”
“它真正的根基,乃是我大秦万民对法度之信仰,对国家之忠诚,对未来之期盼!”
“孤希望,百年之后,当后人站在此地,他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更能感受到,支撑起这些建筑的,是‘法理’与‘天命’在这片新大陆上生生不息的共鸣!”
阳光下,年轻的监国太子,目光深邃而悠远。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一座崭新的“紫禁城”,一座象征民权的国会大厦,一座代表法治的最高法院,将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它们将共同见证,一个全新的华夏文明,如何在北美大陆扎根、成长、并最终傲立于世界。
只是,这庞大的工程,又会牵动多少人力物力?那些被征调的土著,又会与汉人工匠们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朱高煦的目光,似乎已经穿透了眼前的尘土飞扬,看到了未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