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图书馆(第2页)

林永康目光微凝,若有所思地缓缓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位官员的分析颇为认同。

那名学士见状,胆气更壮,继续侃侃而谈:“依下官看来,殿下这是要效仿古之圣贤,行‘收天下之书于公藏,播学问智慧于万民’之伟业啊!这图书馆,名为藏书之所,实则更像是一扇……一扇向帝国所有国民彻底敞开的知识之门,智慧之窗!他这是要从根本上打破数千年来知识被少数士人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让那些以往被视为‘愚氓’的农夫、工匠、商贾,甚至是被认为‘无才便是德’的女子,都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他们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学问和知识!”

财政部尚书听得心头一凛,额上不由自主地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声音也有些发干:“开启民智?这……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些?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是天底下的百姓人人都读书识字,个个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那……那岂不是会变得难以管束,于朝廷统治大为不利啊?”

林永康放下手中的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扫过在场的同僚,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殿下之深谋远虑,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轻易揣度。我等只需牢牢记住一点,我大秦帝国能有今日之局面,能在这片蛮荒的新大陆上站稳脚跟,并开创出如此欣欣向荣的基业,皆是仰赖殿下之高瞻远瞩与英明神武。他所做的一切,应该都是有他的深意的。”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等身为殿下之股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理当戮力同心,殚精竭虑,全力辅佐殿下推行新政,扫除一切障碍,而非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甚至横加掣肘,阻碍大局!至于朝野之间那些儒生的非议与鼓噪,不过是井底之蛙的短视之见,殿下心中自有丘壑,定能妥善处置,我等无需过分忧虑。”

几位内阁大臣闻言,皆陷入了沉默。他们心中都隐约感觉到,朱高煦正在下一盘前所未有、石破天惊的大棋。这图书馆计划,绝非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那庞大而精密的治国蓝图之中,关于“开启民智”、“实学强国”这一核心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是为帝国未来的腾飞打下最坚实基础的奠基之举。虽然此举必然会颠覆数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在这新大陆人未有大明那么多,改革也好推动。

他们同时也都心知肚明,以朱高煦那说一不二、乾纲独断的行事风格,一旦他下定了决心,便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动摇和改变。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朱高煦独自一人在他的御书房内,面前的巨大书案上,摊开的是一幅新大陆疆域地图,以及一份由他亲手勾勒修改的图书馆初步规划图纸。

窗外,那些儒生们的聒噪与非议,他并非充耳不闻。但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一个文明想要真正实现崛起,单单依靠少数精英阶层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那样的崛起注定是脆弱而不持久的。必须全面提升整个国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彻底打破知识传播的壁垒与垄断,让智慧的火花在帝国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由地迸发和闪耀。

“亚历山大图书馆固然藏书宏富,名垂青史,但最终也难逃战火的焚毁与愚昧思想的摧残,令人扼腕。”朱高煦在心中默默地思忖着。

他深知,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航海时代,实用技术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基石。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帝国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发达的工业技术可以制造出更精良的武器装备和生产工具,提升帝国的军事实力和生产效率;高超的航海技术则可以帮助帝国不断拓展疆域,开辟新的贸易航线,获取更多的资源。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知识的广泛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

“儒家经典固然重要,那是维系我华夏民族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根脉所在,断不可轻忽。但若是一个国家只有儒家经典,而没有实学支撑,那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看似枝繁叶茂,实则虚弱不堪,一阵风雨便可能使其倾覆凋零。”

他拿起御案上的朱笔,在那份规划图纸上郑重地圈点标注着什么,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皇家印书局那边,必须尽快拿出切实的成果来。第一批刊印出来的书籍,除了《永乐大典》的样卷之外,还必须要有《齐民要术》、《农桑辑要》这些能够立竿见影、直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的实用农书。”

至于那些儒生们的反对之声,朱高煦觉得在这新大陆这些反对的声音总有一天会逐渐消失,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国家。

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系统、也更加具有颠覆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已经在他深邃的脑海之中悄然酝酿成型。而这遍布全国的图书馆体系,仅仅是这个庞大计划的第一步,是一个撬动整个帝国未来的小小支点。

第二日清晨,朱高煦便立刻召见了工部尚书和新任命的皇家印书局督造大臣。

“各地图书馆的选址和建造工程,工部务必要拿出最精心的设计方案,聘请最高明的工匠。朕的要求是,既要坚固实用,能够确保藏书万无一失,也要在外观上体现出我大秦帝国的恢弘气度与文化底蕴。防火、防潮、防蛀,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之处,尤其要反复斟酌,考虑周全,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朱高煦对着工部尚书,语气严肃地吩咐道。

“微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工部尚书躬身领命,神情肃然。

“皇家印书局那边,目前所需的人手、纸张、墨料等各项物资,可有短缺之处?”朱高煦转过头,目光投向那位新上任的印书局督造。

这位督造大臣,连忙躬身回禀:“启奏殿下,托殿下洪福,从大明本土带来的熟练工匠,再加上近来在本地招募的一些心灵手巧的学徒,目前印书局的人手尚可应付。纸张和墨料等耗材购买所需资金,财政部也已按照殿下的旨意,足额拨付到位。只是……只是这活字排版之术,尤其是像《永乐大典》这等卷帙浩繁、内容庞杂的旷世巨著,其校对、排版、印刷所需耗费的时日,恐怕……恐怕会相当巨大,短期之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

朱高煦轻轻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却十分温和:“朕知道此事绝非易事,其难度之大,远超常人想象。但此事乃是关乎我大秦帝国万世文教之国本大计,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办成,办好!朕给你们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之内,你们必须给朕印出第一批《永乐大典》的样卷,以及至少三种由朕亲自指定的农学或工学类实用书籍,印刷出来之后,要立刻颁行天下,向全帝国所有的臣民展示我皇家印书局的成果与决心!”

“微臣……微臣领旨!纵然粉身碎骨,也必不辱使命!”那位印书局督造闻言,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咬了咬牙,郑重地叩首接下了这个在他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朱高煦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对一旁的财政部尚书沉声交代道:“各地图书馆的建设工程,以及皇家印书局初期的运营开销,所需经费数目巨大,财政部务必要全力保障,不得有误。”

财政部尚书虽然心中对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感到压力山大,但也深知此事对于帝国未来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躬身领旨,表示定会妥善筹措,确保万无一失。

新京城内,关于兴建图书馆和设立皇家印书局的种种议论,依旧在持续发酵。

刚刚成立不久的皇家印书局内,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工坊之内灯火通明,昼夜不息,数百名工匠和学徒们正在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雕刻字模,排版校对,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与工匠们辛勤的汗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