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收购香料(第2页)
能自己铸造如此精良的货币,其实力绝对不是那些在刀口上讨生活的海盗或者零散海商能比的。这背后,必然有一股庞大的势力在支撑。
“我们东家说了,做买卖,信誉第一。”
潮州领队语气平淡,但话里的分量却重若千钧。
“我们的钱,就是信誉。”
同样的一幕,在另外两家商铺也接连上演。
当那些文莱商人最终确认了这陌生货币的惊人价值后,他们看待这群陌生汉人的态度,立刻从警惕和审视,变成了掩饰不住的好奇与热情。
交易谈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第二天破晓,文莱港的码头像往常一样,在潮湿的晨雾中苏醒。
空气里混杂着咸腥的海风、腐烂的鱼虾和本地人身上特有的香料味儿。
然而,今天的码头却多了一份异样的死寂。
所有人的动作都慢了半拍,交谈声也压低了许多,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瞟向那两艘静静停泊的紫色大船。
约定的时刻一到,那两艘船上突然涌出数十名精壮汉子。
没有喧哗,没有催促,只有一个领头模样的人做了个简单的手势。
一袋袋、一桶桶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货物,开始从岸上的仓库里被抬出。
公司水手们两人一组,用粗大的扁担挑起沉重的货箱,脚步沉稳,呼吸匀称。
几十号人流水般地来回穿梭,整个过程只听得到沉重的脚步声、货物放在甲板上的闷响,以及偶尔从喉咙里发出的、充满力度的“嘿!”“嗬!”的短促号子。
货物装载完毕,清点无误,整个过程比预想的快。
潮州领队却并未立刻下令返航。
他回到船舱,再出来时,已经换下了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穿上了一身体面的杭绸长衫。
他手里捧着一个长条形的精美木盒,只带了两名同样换了便服的护卫,径直走向港口旁那座不起眼的二层木楼——文莱管理港口的衙门。
港务官是个脑满肠肥的本地贵族。
他靠在藤椅里,正用一根银签剔着牙,懒洋洋地看着窗外那两艘碍眼的紫色大船。
对于这群不速之客,他充满了警惕与好奇。
一个仆人匆匆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当地官员眉毛一挑,坐直了身子。
“让他们进来。”
潮州领队走进木楼,一股混合着霉味和劣质香薰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不动声色,对着主座上的胖大官员微微躬身,不卑不亢。
“大人,在下东天竺公司管事,奉我们经理之命,特来拜会。”
当地官员肥硕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肥厚的手指点了点对面的椅子。
“坐。你们公司,名号很响亮,就是……没听过。”
他的话里带着几分试探。
“我们是海外来的,想在南洋这片海上,求条活路,做些长久买卖。”潮州领队刻意加重了“买卖”二字,开门见山,“我们不是大明的官船,只是一个想安安稳稳赚钱的商号,以后少不得要叨扰大人。”
他将手里的木盒双手奉上,轻轻推到官员面前的桌上。
“一点不成敬意的小玩意儿,是我们东家家乡的特产,还请大人笑纳。”
官员的视线在木盒上停留了片刻。
盒子由一种他不认识的深色硬木制成,打磨得光滑油亮,接缝处严丝合缝,光是这个盒子,就价值不菲。
他慢悠悠地打开盒盖。
一股从未闻过的、醇厚而奇异的香气,瞬间钻入他的鼻腔。
那香味霸道又沉静,与他闻惯了的任何一种香料都截然不同。
盒内铺着柔软的丝绒,整齐地躺着几根褐色的小卷,卷得极为规整,切口平整,看上去就像某种精致的工艺品。
“这是……”
“此物名为‘香烟’,以火点燃,吸食其烟。”潮州领队解释道。
阿卜杜勒拿起一根,放在鼻子下闻了闻,脸上流露出极大的兴趣。
他见过的奇珍异宝不少,但这东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今天我们采购了一批香料,只是探探路,试探一下行情。”潮州领队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却充满了暗示,“以后,我们公司的船队会经常来文莱。我们尊重贵地的规矩,该交的税,一分都不会少。也希望大人能行个方便,让我们在这里的贸易,能顺顺利利。”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划清了界限,表明自己不是大明那种朝廷背景的庞然大物,又展示了雄厚的财力和长期合作的意愿,最后还点明了自己是个“守规矩”的商人。
阿卜杜勒这种老油条,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
“守规矩”,意味着他们有能力让别人“不守规矩”。
“好说,好说。”他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肥胖的手掌在那个精美的木盒上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只要是正经商人,文莱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税嘛,自然是要按苏丹定下的规矩来缴的。”
他虽然满脸堆笑,但心里却在飞快盘算。
这个“东天竺公司”来路不明,出手阔绰,实力深不可测。
这既是送上门的肥肉,也可能是一头会咬人的猛虎。
他决定先收下好处,静观其变。
潮州领队见目的已经达到,便起身告辞。
两艘满载香料的福船,在港口无数道复杂的视线中,升起了那面深紫色的船帆,缓缓驶离了文莱港。
当船队的身影消失在海天尽头时,秘密基地所在的岛屿已遥遥在望。
孙旭东正光着膀子,和一群工匠们喊着号子,用一根巨大的撞木,将一根削尖的原木桩一下下砸进码头水底的淤泥里。
他浑身都是泥浆和汗水,虬结的肌肉在烈日下闪闪发光。
“经理!船回来了!”瞭望塔上有人高声喊道。
孙旭东丢下撞木,用手背抹了一把脸上的臭汗,扭头望向港湾入口。
入夜,临时搭建的房屋里,一盏油灯的光晕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曳。
潮州领队将此行的所有细节,从如何询价、如何压价,到文莱商人的反应,再到与港务官的会面,一五一十地向孙旭东做了汇报。
账本被放在油腻的木桌上。
当听到文莱商人起初不认得大秦的银币,需要反复验证成色时,孙旭东猛地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震得木棚都晃了一下。
“哈哈哈!他娘的,不认得好啊!”
他兴奋地站起来,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踩得脚下木板咯吱作响。
“不认得,他们才会给老子去验!才会拿到火上烧,用牙去咬!验过了,他们就知道,咱们的钱是足金足银,没半点花假的好东西!”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账本,粗大的手指几乎要将薄薄的纸页戳穿。
看着上面记录的采购成本和数量,他脸上的笑容逐渐变得狰狞。
“干得漂亮!”
他走到木棚门口,掀开帘子,看着外面星空下已经初具规模的营地。
码头延伸入海,仓库的骨架已经搭起,两侧山头上,扼守港湾入口的炮台黑洞洞的,透着一股森然的气息。
海风吹来,带着木头和焦油的味道,也带来了远方财富的芬芳。
香料买回来了。
利润,就在眼前。
但孙旭东想的,却远不止这些。
第一笔买卖,只是个开始。
孙旭东嘴角咧开,露出一抹笑意。
“来吧……好戏该开场了。”他低声自语,声音被海风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