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暗流之门(2)
主厅内光线柔和,只开了几盏地灯,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精心打理的日式庭院,几片枫叶已微微染上秋红。空气中弥漫着价值不菲的顶级明前龙井的清香。茶是周维民亲手洗泡的,每一个动作行云流水,带着老茶客才有的从容。
张珩坐在紫檀官帽椅上,背对着窗户,阴影笼罩着他略显疲惫的脸颊。他端着周维民奉上的薄胎骨瓷茶杯,白瓷衬着澄澈茶汤。他目光落在袅袅升起的热气上,并未立即去饮。
“张书记,奔波辛苦,喝口茶暖暖胃。这是开园头采的狮峰龙井,水也是虎跑泉刚送来的,就图个新、鲜、纯。”周维民微笑着打破沉默,语气亲切得如同老朋友小聚。
张珩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微的脆响。“维民同志,”他开口,直呼其名却带着疏离的权威感,“流程启动很突然,下面同志可能有想法,需要安抚。”
“这是自然。纪委的监督是爱护,是治病救人。市委班子完全理解,也坚决支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周维民立即表态,神色无比恳切,“土地收储是关系城市发展、百姓福祉的大事,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影响。我们欢迎这样全面的体检,该规范的规范,该整改的整改!”
张珩眼皮微微抬起,目光扫过周维民那张写满“忠诚履职”的脸。“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有时候,查的太深太透,未必是好事。盘子太大,水太浑,底下是泥沙还是大鳄,搅起来难免溅得满身泥点子,甚至有可能…掀翻了整个盘盏。”他的话语如同茶汤,看似清澈温润,内里却蕴含着微妙的暗示。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带着实质性的重压,笼罩在周维民身上,“现在这个阶段,宁州最需要的是稳定。发展是大局,稳定是前提。土地置换项目出了问题,影响的是全市未来十年的布局,影响的是省里的考核指标!”
“是是是,张书记高瞻远瞩!”周维民连连点头,神色更加凝重,“我们也有这个担忧。二建那个覃勇,还有他那刚死里逃生的侄儿覃枫,这些年私下里搞了不少动作,弄出些问题,这固然要查清楚,问责追责。只是…您知道,这项目背后牵涉的投资商、施工单位非常复杂,不少是省市重点项目名录上的‘名企’,不少资金链一环扣着一环。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么大,中央一再强调要保市场主体、稳预期…如果因为调查,引发了不必要的恐慌,导致抽贷、断贷甚至大规模停工,这影响的就不只是宁州一个市了,恐怕省里都要受波及!”他的话像精准的手术刀,在“稳定”与“发展”之间找到了微妙的连接点,将地方保护主义巧妙地包装成顾全大局的“政治觉悟”。
张珩沉默了几秒,轻轻吹开杯沿的一片茶叶,动作从容:“所以啊,事情要查,但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关键是要分清问题的性质,是体制机制层面的‘程序瑕疵’有待完善,还是个别人胆大妄为的‘实质违法’?”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在温热的杯壁上轻轻画过一道微不可察的弧线,“比如那些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高额土地补偿费流向…查起来当然要紧,可追到‘外面去’,涉及到跨国资金监管,那就不是一天两天能理清的,耗费的人力物力将是天文数字,结果还未必尽如人意。这种操作本就钻了制度的空子,存在监管盲区,在早期政策执行探索阶段,有些‘程序瑕疵’在所难免,这是客观情况嘛。”他将“程序瑕疵”四个字咬得异常清晰,语气中带着一种“理解同情”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