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一水果 作品

第261章 这智慧,差点

继教育改革的雷霆风暴之后,周阳提出的“新三馆”建设计划,又一次在临海市的干部和市民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一时间,周阳这位年轻的副市长,俨然成了临海市最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

市民们觉得,这位周市长,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办实事。

干部们觉得,这位周市长,不光有手腕,更有格局,跟着他干,有前途。

“市长,这是宣传部那边刚送来的舆情简报。”

林小雨抱着平板电脑,像只快活的百灵鸟,飞进了办公室。

“网上对咱们‘新三馆’计划的支持率,超过了98%!好多外地网友都说,羡慕临海市民,有您这么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市长!”

周阳正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享受着暴风雨间隙难得的平静。

听到这话,他缓缓睁开眼,端起了手边的茶杯。

【未来教育之城全景规划图】和【全球顶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已经静静地躺在他的系统仓库里,散发着知识的芬芳。

这种感觉,就像玩一个城市建设类游戏,你不仅有了无限金钱的秘籍,还直接解锁了最高级的科技树。

无敌,是多么寂寞。

“行了,别给我灌迷魂汤了。”周阳呷了口茶,淡淡说道,“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却很诚实地点了点头。

不错,市民的满意度,就是系统积分最好的催化剂。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临海市沙盘前。

产业是骨架,民生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现在,骨架日益强壮,血肉逐渐丰满,灵魂也开始注入。

但总感觉,还缺点什么。

缺一个能把骨架、血肉和灵魂高效连接起来的……中枢。

“小雨,你觉得,一个城市,怎么样才算‘活’的?”周阳突然问道。

“活的?”林小雨眨了眨大眼睛,这个问题有点超纲。

她想了想,试探着说:“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灯火通明?”

“那是表象。”周阳摇了摇头,手指在沙盘上空划过,“一个真正‘活’的城市,应该有感觉,会思考,能自我调节。”

“交通堵了,红绿灯会自动优化;老人走失了,天眼系统能第一时间锁定;企业想办事,数据会自已跑路,人不用跑腿。”

林小雨听得眼睛越来越亮:“市长,您是说……智慧城市?”

“对。”周阳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搞事情”的光芒,“是时候,给咱们临海市,安装一个‘超级大脑’了。”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

“帮我接市信息中心,我找李伟主任。”

……

半小时后,市信息中心主任李伟,快步走进了周阳的办公室。

李伟大概四十八九岁,但保养得很好,头发乌黑浓密,戴着一副无框眼镜,手腕上是一块最新款的智能手表,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我是懂技术的精英”的气息。

“周市长!听说您找我,我马上就赶过来了!”李伟的声音充满了热情,甚至带着几分激动。

“李主任,坐。”周阳指了指沙发,开门见山,“今天找你来,是想聊聊‘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

李伟一听这四个字,眼睛瞬间就亮了,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他一屁股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了一副准备随时聆听教诲的姿态。

“周市长,您真是太有远见了!我跟您说,智慧城市这个事,我琢磨了好几年了!这绝对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终极形态!”

“我们临海市,要想在全国弯道超车,就必须抓住这个风口!”

周阳看着他这副打了鸡血的样子,心里点了点头。

嗯,有热情,这是好事。

“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周阳说道。

“好嘞!”李伟清了清嗓子,立刻进入了演讲模式。

“周市长,我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核心就是数据!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全市所有部门的数据壁垒,构建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

李伟口若悬河,各种“顶层设计”、“赋能”、“数据中台”、“应用场景”的专业词汇不要钱似的往外冒。

周阳微笑着听着,内心却在同步进行翻译。

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总结一下,不就是把所有数据都收到你信息中心来嘛。

“……而要实现这一切,我们需要一个技术实力顶尖、安全性能可靠的合作伙伴!”李伟话锋一转,终于图穷匕见。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同样装帧精美的宣传册,递了过去。

“周市长,我向您隆重推荐这家公司——天网科技!”

“这是我们国内目前在智慧城市领域,技术最领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他们的‘天网’城市大脑系统,是独家技术,别人想学都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