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第2页)

 “甄沁那小子,整天说什么今时不同往日。可具体怎么个不同,他又说不明白。”

 “到了这些日子,我才算是懂了些。”

 贾琏还真是颇有感慨。

 别的不说,他天天打交道的这些个盐商,就够演绎世间百态了。

 甄沁说的往日,其实也不远,是朱朝太祖那会。

 朱朝初建,外患未平。

 为了边疆安稳,那会的盐引,是大家运粮食去边疆才能换到的。

 盐,本身几乎说不上有什么成本。不过是朝廷圈了地方,让灶户住过去,提供些吃食,让他们干活,便会源源不断的产出来。

 朝廷玩了一手空手套白狼,得了免费的劳动力帮朝廷往边疆输送粮食。

 这会的盐商,因着长途运送粮食的损耗太大,虽说还能挣几个钱,干的人不算多。

 后来边疆相对安稳,当地百姓可以自己耕种,朝廷不再需要盐商送粮,国库又空虚,太上皇亲政以后便开始改革盐政。

 大家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

 这句话里,银子不是重点。

 重点是不在这句话里的前提。

 便是皇家有人,朝上有人,地方有人。

 举例说便是——

 按盐课司公告所写,缴纳百两银子可获得一百盐引。

 实际上,缴纳百两银子可能获得一百盐引,也可能拿到了一千盐引,甚至一万盐引,十万盐引。

 前面这两个是普通盐商跟大盐商,最后面这个,则是皇亲国戚。

 因为盐引只是一张纸,就跟前朝的宝钞一般,发着发着,发太多了,问题就大发了。

 没有人的人,即便拿到了盐引,也是一张废纸。

 想要从盐场里提盐出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盐场能有千百种理由轻易打压,最臭名昭着的一条便是提盐需要排队,而基本上每一个盐场排队的盐引都已经排到了几十年之后。

 有人的人,至少需要朝廷跟地方两边都有人,他们拿到了盐引就拿到了盐。

 所以,想要做一个盐商,拼的纯是背景。

 林如海跟贾琏说过,太上皇就给过甄太妃娘家弟弟好多次盐引,都是十万,二十万的。

 甄家当然不会亲自做这些买卖商贾事,只一转手,便流入淮扬变成现银。

 太上皇在位的这几十年,

 连盐场都被一个个大盐商或者大家族所控制,现在已经致仕的户部尚书本家叶家,直接霸占的盐场数量多达七个,让渡出去的一些合伙的盐场,加起来超过二十个。

 黄玉林能在淮扬这地界坐稳了盐商第一把交椅,无他,就是因为太上皇留下来的这些人把淮扬已经瓜分完毕。

 那,再来的这些人怎么办?

 万隆帝怎么办?

 “叔,说句良心话。这会,我只说,老,中,小,三代。小的这会还没浮出来,已经是老的来完中的来,你猜,小的会不会也来?一份钱能掏,两份钱能掏,三份钱呢?能一直掏?要是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举淮扬全部人之力供养老中小?您猜,什么时候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