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波客 作品

第0126章:拉拢(第2页)

 “下官在秘书省一年,后京兆府王鉷案发,被吏部调去补缺,担任长安尉。旋即因昼夜巡防长安以察不法被擢升为监察御史。无意中先后得罪左相和右相,先是被左相外放到河南府担任司法参军,后被派往安西军调查高仙芝的怛罗斯之战败因;回到朝廷如实禀报,却得到右相厌恶,先是被贬谪到莱阳县担任县丞,后又被贬谪到朝邑县担任县尉。”李史鱼简单述说道。 

 “如此这般,原来是右相妒能嫉贤所致。既然如此,何不跟随本王回到河北道,本王确保你绽放才华,发放光芒。如何?”安禄山眼珠子一轮,来了兴趣,忙说。 

 “祖上沐浴皇恩,下官也曾得宠于朝廷,曾经身居监察御史和法曹参军。如今短暂遭遇困厄,岂能背弃朝廷,另攀高枝。还请王爷谅解,恕下官不能从命。”李史鱼断然拒绝。 

 “迂腐!轻信!”安禄山责骂道,“你以为,被贬谪到朝邑县就算到头了,今后有的是机会东山再起?错!只要朝廷有杨国忠一天,你就永无出头之日。不信,你可以问问本王身边的人,他们究竟怎么想?” 

 李史鱼环顾四下,众人纷纷颔首称是,一时,他不知如何选择。 

 “微臣严庄,幽州寒族士人,屡次科考不中,好不容易进士及第,久为户部郎,迟迟不得晋升。投身于幽州都督府,担任东平郡王的幕僚,经王爷引荐,已经荣升为范阳节度府知留后事。”安禄山身边一位汉人模样的文官站了出来,现身说法道。 

 “微臣高尚,幽州寒士,屡试不爽,经人引荐,在礼部为郎十余载,投身幽州都督府,为东平王幕僚,经王爷引荐,现为范阳节度府掌书记,行军司马。”安禄山身边又站出一位文官模样的人,对李史鱼说。 

 “微臣张通儒,幽州寒士,早年进士及第,常年在大理寺任职,官位低微,长期不得晋升,经东平王举荐,现为河东节度府留后判官。”安禄山背后那位文士也站出来说。 

 “李县尉,你都听到了,本王身边这三位幕僚,均来自燕赵,长期在朝廷任职,年近不惑,郁郁不得志,自从进入幽州和河东,均得以施展抱负,委以重任。李县尉的情况,跟三位大人的情况差不多,你也来自河朔,虽多才科及第,但屡次遭受打击,一再被贬,从七品御史已经贬为从九品的县尉,难道你不想有所作为,甘愿在朝邑县碌碌无为一辈子?”安禄山挑拨道。 

 “虽然三位大人均得到了王爷的提携,荣升高位,但是,下官安贫乐道,甘愿困穷,不愿离开朝廷,心生异志。”李史鱼坚持道。 

 “大胆!本王看在你是燕赵寒族的情分上,意欲给你晋升发展的机会。你不仅不领情,竟然还敢妄言议论。难道,我身边三位大人到了河东和幽州,就是心生异志?”安禄山好像被人踩了尾巴,厉声呵斥道。 

 “下官不敢!”李史鱼忙辩解道,“下官并非这个意思,实在是不愿离开朝邑县。” 

 “胡言乱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桑梓之地,岂能忘记?难道你在赵郡平棘就没有自己的亲近之人需要孝顺?”安禄山斥责道。 

 “下官父亲早殁在青州任上,仅余下老母在平棘乡下。下官原本也想回到母亲身边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朝廷安顿下官来到朝邑县,下官不能不听命。下官相信,母亲大人一定能谅解孩儿的难处。”李史鱼听到母亲,黯然神伤,随回应道。 

 “即是如此,为何不回到幽州尽孝?”安禄山问,“如果你愿意,本王可以奏报朝廷,将你调回幽州,岂不是忠孝两全?” 

 “是呀,你既是儒生,自然知晓:父母在,不远游。现东平郡王开恩,给了你这个机会,为何不珍惜利用?”高尚斥责道,“难道只能是吏部任命的官员才算朝廷命官,经过东平郡王举荐的官员就不是朝廷命官?你问问在座的诸位大人,他们哪一个不是经过东平郡王引荐的,他们哪一个人的任命状上没有吏部的大印?” 

 “高大人所言极是。我们虽然都是东平王举荐,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命状上都盖着吏部的大印。这是圣上对东平王的信任!”严庄附和道。 

 “本官可以作证,高大人和严大人的话千真万确。”张通儒打开一个铁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叠盖着吏部大印的空白敕牒,摊在李史鱼的面前让他看。 

 李史鱼看后,惊呆了,盯着那个血红的吏部大印看得入了迷。